2020年11月6日,由北京画院主办的“黑白灰中飞出的彩虹——徐希艺术回顾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揭开帷幕。今年是徐希先生诞辰八十周年,此次展览是他逝世后画作的首次呈现。该展览精选徐希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起所创作的速写、水墨画等作品70余件,以“雨、雪、夜”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向观众传达出画家的无限诗意、浪漫与情思,并力图全面地勾勒出徐希先生的艺术发展脉络,从而为当今中国画创作提供借鉴与启发。
观众在展览现场参观
众多艺术家、艺术爱好者、媒体人参与了此次开幕式。专家、学者聚集于美术馆一楼大厅,一边谈论着艺术、回顾着艺术家徐希的艺术人生,一边细细欣赏着这些精彩画作,现场充满着热闹的气息。
徐希肖像
艺术家徐希于1940年出生于成都,曾担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后转入该社创作室。徐希最初学版画,后又学习中国画和水彩画,并涉及到速写、油画、连环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无所不通。学习期间,徐希不断地前往乡村田野,对景写生,其笔下的江南水乡最为生动,画风清新隽永,富有浓厚的时代、地方及生活气息。
徐希-《夜经明斯克》33×45cm-纸本设色--2004年
雨、雪、夜,本就是三个充满诗意的名词,从古至今为无数人所记载,承载着文人的情感。而在徐希的画笔下,这三者又被赋予了新的意向表达,他依旧采用传统水墨画的“黑、白、灰”去表现、描绘那些眼见之景,以泼墨之势让这淡雅之色极尽变化,色彩之间点缀互补,构建成一个理想而圆成的艺术境界。
徐希-《江南喜雨图》180×145cm-纸本设色-1998年
在此幅大尺寸的《江南喜雨图》中,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量的黑与白,偶见粉色、黄色加以点缀。画面展现的是江南水乡之雨景,泼墨之势促成其画之朦胧、飘渺、浪漫气息。水上船只漂泊,岸上行者撑伞行走,似乎正去往远方的青瓦白墙。这一雨景传达出中国绘画深邃诗意的审美意蕴。
徐希-《春雨中的纽约曼哈顿》145×180cm-纸本设色-1999年
徐希-《黄石公园深秋》-33×45cm-1990年
雪是纯白色的,雪花落下的一刹那,似是消逝,但见到徐希所画的雪景,竟非过多萧瑟之感,而是一种安逸与静谧。在《黄石公园深秋》中,一间盖着厚厚白雪的小屋被深秋黄叶笼罩,饱含着美好与神秘。徐希以中国绘画精神为创作根基,在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中去释放中国力量,将中国传统画意中的意境、神韵,注入到世界著名风景中,有着不一般的神奇效果,而其他作品如《西雅图之秋》、《曼哈顿上城之晨》等也是如此。
徐希-《西雅图之秋》33×45cm-纸本设色-1990年
夜色朦胧,历来是画家难以表现之景,但若代之以“月、灯、伞、城、雨”等具体意向为表现对象,便能突破“象征性表现的夜景”。《西雅图之秋》便是以“城、灯、车”等具体景物描绘夜色,在这张画中,黑与白依旧存在,但也融入了大量暖色,营造出城市夜晚的安静与温暖,在这座西方都市的夜空中,散布着浓浓醉意。
徐希-《上海街头》180×145cm-纸本设色-2006年
徐希-《纽约苏荷之夜》34×45cm--纸本设色-2000年
徐希曾言:“我有意识地追求山水画的风俗性,画自己最有感受的雨景、夜景、雪景。在表现方法上强调黑白对比强烈的版画感觉,运用泼墨时大量地吸收水彩技法并在宣纸上力求强化我对生活的感受。”或许正是如此,这些纯净的画面是徐希心境的表达,而这份纯净、对世界与生活的热爱,如今的我们都可以通过一张张画纸一一窥见。无论是充满东方情调的江南水乡风貌抑或热闹繁嚣的西方都市风景,这些大刀阔斧的笔触营造出明朗的视觉效果,以抒情浪漫的语言表现灵动的诗意之美。
徐希-《间苗》15×20cm-纸本速写-1972年
徐希-《布达拉宫》15×30cm-纸本速写-1984年
尽管“江南细雨、北国瑞雪、朦胧夜色”是徐希十几年反复描摹的对象,也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但除此之外,该展还展示了徐希早年创作的炭笔速写,如《间苗》、《布达拉宫》、《松花江畔》等,并且将其速写作品与中国画对比呈现。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文/孔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