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水仙花》,纸本设色
汪曾祺(1920—1997)
展出现场
展览现场展出的汪曾祺手稿
展览现场展出的汪曾祺手稿
然而整整一天,流连于展厅之中,反复读那些留着汪老头儿“小温”的那些笔墨,再听专程从北京赶来的汪曾祺女儿汪明、汪朝等忆老头儿的那些书画往事,听策展人陈纬说起展览背后的偶然与曲折,复读其文,再读其画,自己却越来越坚定且偏执地以为:从审视中国文人画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他的那些画作,可能比当下很多以文人画自诩的所谓专业画家要重要得多。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时
汪曾祺书《梦故乡》
汪曾祺,《紫薇花对紫薇郎》,纸本设色,1988年
或者可以说,汪曾祺本来就是一位画家——在晚上年重新回归绘画前,就已经画了几十年的画,只不过,那些画是处于一种“隐”的状态,就像儿时的汪曾祺喜欢东看西看,再到东写西写,有的虽未形诸文字或笔墨,汪曾祺的人生却是无日不写,亦无日不画的。展出现场的汪曾祺书法《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
汪曾祺题画
汪曾祺《草原之花》
——老人自称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从这两句他最喜欢的诗里是可以了解一二的,如同他的文本,在平淡素净的背后,却弥漫着温馨的悲悯情怀,老头儿所写的绝非闲适,闲适与平淡只是其文字与书画的表面,而在深层次的意义上,汪曾祺是一个有着无限博大宇宙意识的人,那种对于生命发自内心的喜悦,以及对于世间挣扎着的生灵的悲悯,一笔一画,无不可以让人触这个平和老头儿跳动着的温热的心。1970年代,大运河高邮段
(一)汪曾祺祖父汪铭甫
汪曾祺的父亲汪菊生
汪曾祺所绘菊花局部
汪曾祺画作
汪曾祺,《窗外雨潺潺》 ,纸本设色,1985年
初一暑假,他父亲要求他临习《张猛龙碑》,“我每天写满一张。写《张猛龙》使我终身受益,到现在我的字的间架用笔还能看出痕迹。”汪曾祺故居附近的大淖巷
汪曾祺画云南老虎兰局部
这些年少时关于书画的往事深刻地印在汪曾祺的记忆最深处,以至于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论及书画与收藏皆触目可及。1991年,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的芦苇荡
高邮
40岁左右时当了右派,曾有一段专门画画的日子,那是1960年8月下旬,下放到张家口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因为一个人独处,不需开会,“每天趟着露水,到试验田里摘几丛花,插在玻璃杯里,对着花一笔一笔描绘。”“坐对一丛花, 眸子炯如虎。” “上午画花,下午画叶子——花到下午就蔫了。到马铃薯陆续成熟时,就画薯块,画完了,就把薯块放到牛粪火里烤熟了,吃掉。”水仙 汪曾祺 纸本设色 68×27cm 1985年 浙江美术馆藏
荷塘月色 汪曾祺 纸本水墨 68×42cm 1992年
其后则又是久不作画,摘了“帽子”回京后,到剧团写剧本,写样板戏,没有人知道他能画。直到“文革”结束,莫名其妙接受审查,愤懑而无以自遣,没完没了地写交待,“实在烦人,于是买了一刀元书纸,于写交待之空隙,瞎抹一气,少抒郁闷。这样就一发而不可收,重新拾起旧营生。”汪曾祺赠给老同学巫宁坤的《昆明的雨》
策展人陈纬、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汪曾祺女儿汪明、汪朝、汪曾祺外孙女齐方在展览现场(从左至右)
汪曾祺女儿汪明、汪朝在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汪曾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作品以“文中有画”著称,书画虽是遣兴而为的怡情之作,但他的画有题跋,与他的文学创作彼此渗透,相得益彰,让人享受到他于笔墨间传送的人间小温。此次展览是汪曾祺的书画作品首次在专业美术馆集中公开展出。近百幅书画作品创作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汪曾祺晚年的精品力作。汪曾祺不古不今、亦雅亦俗的书画风格,与他的文字气息相通:恬淡里不乏清雅、拙趣中饱含温情,既可见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庸常小趣,也可感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和超脱功利的人格魅力。汪曾祺,《苦瓜冬苋菜》,纸本设色
汪曾祺,《莲蓬》,纸本设色
汪曾祺,《墨雏》,纸本水墨
汪曾祺,《南人不解食蒜》,纸本设色
汪曾祺,《蜻蜓荷花》,1984年
汪曾祺,《水八仙与螃蟹》,纸本设色
汪曾祺,《松鼠》,纸本设色,1986年
本展览尝试与观者一起,沿书画幽径漫步汪曾祺先生的文学世界,在视觉感受中品味他别样的文字神韵。汪曾祺画作
汪曾祺画作《李长吉》
汪曾祺画作《秋色无私到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