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摄影师、“新彩色摄影”先驱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
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摄影界出现了一种重新认识、评价色彩在摄影表现中的能力与作用的新潮流。这个新潮流因一本由萨丽·奥克莱尔(Sally Eauclaire,1950-)编辑的、名为“新彩色”的画册的名字而被称为“新彩色摄影”。
已被视为摄影史经典的图册《威廉·埃格尔斯顿指南》,1976年出版,2002年再版,由时任MoMA摄影部门总监约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撰文,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出版。
近日,美国摄影师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中画幅与大画幅的摄影作品展在卓纳画廊香港空间举办。这些作品拍摄于1970年代,其中许多作品此前从未展出。这也是埃格尔斯顿在大中华地区的首次个展。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 约1973-1978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 约1973-1978
然而,任何标准或规则都是人为的设置,黑白摄影虽然有其独到的表现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彩色摄影就没有可能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表现形式,永远只能被用于广告摄影与业余摄影。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3-1978
从摄影史看,在埃格尔斯顿之前,也不乏以彩色摄影这个表现形式来进行摄影探索的摄影家,如埃利奥特·波特(Eliot Porter,1901-1990)与恩斯特·哈斯(Ernst Haas,1921-1986)。但他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停留在视其为一种造型手段的层面上,他们用色彩表现的是自我而不是现实世界。而“新彩色摄影”的摄影家们首先要表现的是“有色彩的”现实世界。埃格尔斯顿的作品并不是对色彩本身有兴趣,而是对“有色彩的世界本身”有兴趣。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3-1978
埃格尔斯顿照片中的色彩将美国南方大众文化的色彩谱系作了最透彻的披露。普通小旅馆内的内部装修、墓地、歌星的私人住宅内景、人们的着装、饱浴阳光的农田中的农作物、各种色彩鲜艳的招牌等,都通过他的镜头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约1973-1978
埃格尔斯顿以自己独特的色彩表现真切提示了美国南方生活的沉闷的现实状况。埃格尔斯顿不以色彩对美国南方的乏味的现实进行浪漫化的处理,而是以他特有的明快的色彩表现来反衬这种现实的寂寞、沉闷与空虚。可以这么说,他表现的是美国社会现实中的“彩色的空虚”。在他的这些往往由几个色块所构成的显得空旷的彩色照片里,人们可以体会到美国人的一种孤寂与疏离。这是一种通过色彩体现出来的心理上的孤独、空洞与疏远。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1970年
威廉·埃格尔斯顿 《孟菲斯》 约1969年
威廉·埃格尔斯顿 《莫顿,密西西比州》 约1969年
MoMA的摄影策展人约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声称埃格尔斯顿先生的作品是完美的,这成了压垮艺评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完美得平庸,完美得无聊”,其中一人写道;“古怪而摇摇欲坠”,另一位写道;“一团糟”,第三位这样写道。
《威廉·埃格尔斯顿:民主的相机、照片和视频,1961-2008年》展览现场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08年 摄影 | Sheldan C. Collins
很自然地,我们现在可以更清楚地看待他的作品了。我们知道这些创作毫不廉价。埃格尔斯顿使用的转染法印相来自广告行业,是当时最昂贵的彩色印刷工艺。它可以表现出几乎带有幻视感的色彩强度,从斜映墙面的奶黄色日落,到正午时分漂白了风景的烈日,再到充盈整个房间的粉色灯光。
威廉·埃格尔斯顿被好友T·C·博林(T. C. Boring)拥抱,1974年 摄影 | 威廉·埃格尔斯顿 作为埃格尔斯顿最亲近的朋友,博林经常出现在艺术家的照片中,例如“红色天花板”所拍摄的就是博林的房间。
埃格尔斯顿先生是个美国南部的孩子。他1939年出生于孟菲斯,童年时期有许多时光会和祖父母一起在密西西比的棉花种植场度过。他的家人是颇有财力的士绅,因而他从没有为谋生发过愁。他在摄影方面自学成才,去念大学时(他一开始就读于范德比尔特大学,后来去了密西西比州州立大学)就开始挺认真地拍照了,后来因为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和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的作品而推动了他的前进。
威廉·埃格尔斯顿 《孟菲斯》 1965年 这张作品被埃格尔斯顿视为自己首张成功的彩色照片
加里·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与威廉·埃格尔斯顿,1971年。摄影 | 托德·帕巴乔尔格 (Tod Papageorge)
1967年,埃格尔斯顿先生去了一趟纽约,他在那里见到了许多其他摄影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摄影师们,比如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李·弗雷德兰德(Lee Friedlander)和加里·温诺格兰德(Garry Winogrand)等人,他们互相学习。尽管当时大家公认他不太好接近,甚至像个隐士,但他在公众场合也同时具有时髦、引人瞩目的性情,是个有上流气派的波西米亚的典范。不管怎么说,他从不缺少与艺术界的联系。扎科夫斯基先生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策展人沃尔特·霍普斯(Walter Hopps),后者和他成为了好友,而且在1960和70年代时两人经常结伴旅行。
威廉·埃格尔斯顿 实验影片《搁浅在广东》静帧
威廉·埃格尔斯顿 实验影片《搁浅在广东》静帧
而他们也确实继续我行我素。除了拍摄自己孩子的几个简短镜头,以及为音乐家们拍摄的纪录片式的片段,整部视频作品很像是形式感极端的真人秀电视。你的第一印象很可能是:人们怎么会允许自己这样被人观看?他们知道自己看起来什么样吗?你会好奇埃格尔斯顿先生是不是在刻意营造某种类似《低下层》(Lower Depths)的悲剧,或者只是按他最惯常的“就拍眼前发生的事”的风格,而这里“眼前的事”是那些掺杂着酒精和化学试剂的疯狂行为。这部影像中充斥着可怖诡怪、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其实埃格尔斯顿先生的艺术中也有这些特质。你或许可以为它贴上“南部哥特”的标签,但无论是什么名称,这种特质会在他的大量作品汇聚在一起时浮现出来。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1983年 来自埃格尔斯顿受“猫王”遗孀委托拍摄的《雅园》系列
威廉·埃格尔斯顿《无题》1983年 来自埃格尔斯顿受“猫王”遗孀委托拍摄的《雅园》系列
不过,也有许多瞬间捕捉了古旧呆板的美感和一种自然形成的高尚感。在一组1976年总统大选之前他受《滚石》杂志委任拍摄的照片里(即《选举之夜》系列),你会身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乔治亚的户外农田。又或者,你会站在一大片群山和密云之下,在广阔的平地之上,那是埃格尔斯顿先生家的土地。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1976年 来自埃格尔斯顿受《滚石》杂志委托拍摄的《选举之夜》系列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1976年 来自埃格尔斯顿受《滚石》杂志委托拍摄的《选举之夜》系列
埃格尔斯顿先生更为近期的作品,是一组题为《民主森林》的系列,它们作为整体,为他在60和70年代跨出的坚实脚印做出了添补,而非是对之前创作进行的发展或偏离。还有更多图片呈现了流行文化的剩余、难吃的家庭料理和饱含深情的天空。此外还有许多照片能体现他显而易见的艺术性,它们拍摄于他前往欧洲和亚洲的旅行,还有受到大卫·林奇(David Lynch)、古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和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等导演的邀请,前往各个片场拍摄的图像,这几位的作品都深受他创作的影响。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1983-1986年 来自《民主森林》系列
威廉·埃格尔斯顿 《无题》1983-1986年 来自《民主森林》系列
居住在孟菲斯的埃格尔斯顿先生目前正在和林奇先生进行一个项目的合作,除此之外,我对他之后的计划一无所知。三十多年前,他以惊人的视觉效果呈现出来的那个美国,如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已经是完全彩色的了——它不再是黑白的,也没有南北之分。这个国家的灵魂仍旧癫狂、愤懑,但或许有那么一点变得清醒了,或者至少有这种趋势。我很好奇今天仍旧在世的、我们最出色的那些摄影师们接下来会如何继续拍摄。
“威廉·埃格尔斯顿:民主的相机、照片和视频,1961-2008年”展览现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08年 摄影 | Sheldan C. Collins
(本文作者系《纽约时报》首席艺评人,普利策批评奖获得者。英文原文载于2008年11月6日《纽约时报》。本篇图片来自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卓纳画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