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对此次参展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回顾:“这些老画家我比较熟悉,他们的共性就是都富有传统精神和家国情怀,这一点我觉得在人物画家身上表现得更加明确。李宝林 《灵山古韵图之二》
詹庚西 《落涧绿天听鸟鸣》
王迎春《康巴汉子》
裘缉木 《年年岁岁红》
美术史论家刘曦林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都关注到了艺术家晚年创作的问题,刘曦林谈及,明代的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讲嫩境和老气的问题,有的画家的作品看似很嫩实际上用笔很老道,有的则是看着很老仍然有嫩气。而在老境里面有嫩气,嫩气里面有老意是最理想的,创作想要抵达老境需要火候,不到这个年龄达不到这个火候,年轻人为什么写意在全国美展入选不了,一句话概括就是不到火候。李可染先生七八十岁的时候才说:“我终于知道董其昌的清墨为什么这么好”,就是到了火候理解了艺术家的老境。“新派老大师”代表艾瑞克·菲舍尔《老男孩的船与老男孩的狗 》 布面油彩
参展艺术家邓林从自己的创作实践进行了回顾:“我们这批画家是(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遇到‘文化大革命’又遭了难,下乡劳动。每一个画家都是一个时代的人,这个时代包括大的时代的、战争的环境,也包括每一家都可能有具体的困难,还包括艺术家个人遭受的磨难,比如‘文化大革命’等等,如果一个艺术家一辈子没有磨难,他的画容易油滑,容易飘,这是我的感觉。我觉得研究这批画家一定跟时代有关系,如果以我个人来说,时代对我尤为重要,比如说打倒‘四人帮’以后我才从资料室出来画画,从1964年以后我13年没画画,跟不会画一样。”邓林《梅与彩陶》
詹庚西《雨林深处》
艺术家应该秉承怎样的学术自觉?各位参展艺术家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刘勃舒认为:“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让观众可以产生联想和共情。”李宝林谈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面貌,十分不易。我这一生就是尽心尽力、顺其自然。”邓林认为:“磨难对艺术家很重要,艺术家一定要珍惜寂寞,耐得住寂寞,才能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