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诠(左)
上月新得《中国陶瓷印·于明诠》。一口气读罢,陶然享受,颇觉过瘾,集子中收录的100方作品,以2017年、2019年、2020年作品居多,兼收2012年印章29枚、2011年印章6枚,时间跨度8年。这些作品的印面语言多样而统一于文气与诗情,读起来很放松,也很畅快,许多地方令人会心抚掌,没有一本正经端着架子的仪式感,更没有那种吹胡子瞪眼剑拔弩张的紧张感,总体看,体现一个词:天真散淡。天真散淡的诗意,活泼泼的,自然而然的,甚至有些诙谐调皮,弥满于方寸之间,彰显着于明诠的不同。这散淡,看似散淡,实则自信,随心随意随性,随的是自然,自然才有意思,有意思才有意味。“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印面的设计就是形式,印面语言的氛围就是形式,但妙在用刀,正是刀法的介入,才赋予篆刻以生命。于明诠用刀相对随心一些,普通刻刀、竹签、木棍,需要什么逮什么——并非那种逮到什么用什么——结合印面文字和意境,选择设计相应的印文风格,使用相应的制印“刀”具。《中国陶瓷印·于明诠》内页,北岛
《中国陶瓷印·于明诠》内页,一三五我是一尾鱼二四六我是两尾鱼
翻阅这本厚厚的集子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这样强调自己的感受:从印面构成、印面形式与线条形态上分析,于明诠深化了对篆刻刀法美的挖掘。普通刻刀制印方面不必多说,然他竹签木棍下笔,泥板之上波滚浪溅,虽千变万化,却是中锋行进。有如行舟,舟行水上,船身稳重,吃水中肯,然两侧水花激溅,变化多端,在印面设计整体布局构成的氛围中,印面细微的崩破和划痕对整体效果实现了有效生发,语言气息归于活泼自然。这样的下笔方式,显然来自于汉魏六朝民间刻陶的风气,如同我们从一些出土陶器铭文中看到的一样,这些文字在湿泥上活了,这种感觉是很具备生命感的,贯通了古今,又具备鲜活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气息。赵氏孤儿印面印型
赵氏孤儿
其一,在点与线、短与长、肥与瘦、疏与密、曲与直、方与圆、锐与钝、欹与侧、避与让上,于明诠自如转换,可谓做足文章。在线的切割、排布与平面构成和空间感的营造上也不厌其烦,细致用心,把控整体的能力让人宾服。喝小酒读闲书写短文章把蕉叶琴从这屋搬到那屋然后种树
林冲夜奔
捉放曹
第四,无论印面内容还是边款内容,书写内容上也尽显风规自远的才气:“林冲夜奔”“一马离了西凉界”“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林海雪原”“赵氏孤儿”“长坂坡”“陈三两爬堂”“打龙袍”“穆桂英挂帅”“捉放曹”“会开花的鸟儿”“青是山绿是水花花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羡神羡少年”“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人民群众的反面教员”“闭上眼睛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三五我是一尾鱼二四六我是两尾鱼”“举鼎看画”“喝小酒读闲书写短文章把蕉叶琴从这屋搬到那屋”......凡此种种,个个光鲜,意思丰富,读来小豁胸中气。一马离了西凉界
林海雪原
石开亦言:“艺事当以文为先,文思对头才有路。”真至理也。于明诠将多种艺术语言进行了人生的熔冶,形成自己独立的个人风格,因而他的印面语言独特,拥有鲜明的印面语言系统。戏词种种、新诗句子或是自撰词句,亦庄亦谐,机锋迭出,寓深意于简浅。陶瓷印历经1200摄氏度火炼,活脱脱将民间气息烧炼出独特的自然气息和文人气息。火气没有了,反而多了沉稳静穆之美,与直接刻出的石头印章大异其趣。《中国陶瓷印·于明诠》,于明诠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2020年8月8日夜于石头小记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