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公元13世纪初,南宋王朝海贸正值繁盛之时,广州港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线路上,是重要的节点,百年前帆影绰绰,这里见证了一条“大海道”的繁荣。一艘满载瓷器的福船缓缓驶离泉州港,它的目的地可能是南洋,可能是印度,更有可能是遥远的阿拉伯。每一次出海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其高昂的回报吸引着无数人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条充满传奇的“大海道”。这只福船在行驶至今中国广东阳江海域时不幸沉没了,但它却成为了一颗“时间胶囊”,成为了一个大时代的缩影,它就是“南海I号”。“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南海I号”出水瓷器汇集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这和两宋时广州的贸易地位不无关系:北宋时期曾设立广州、泉州、杭州三路市舶司,职能类似今天的海关,还开辟了三个月可往返印度洋的航线。到南宋初期,广州市舶司的海上贸易收入位居三路之首,属于名副其实的大型海内外商品集散地。“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宋朝时曾任官制局检讨官的毕仲衍(1040~1082)在《中书备对》里记载说,明州(今宁波)、杭州两港口收购了一批乳香,共5376斤,广州则一次就收了近35万斤,占总数的98%;唐宋时期来华的印度商人甚至以广州作为中国的代称:唐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支那国》条注曰“支那即广州也”;北宋僧人赞宁在《高僧传》中则说:“印度俗呼广府(广州)为‘支那’。”“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鎏金腰带
“南海I号”采用整体打捞方案,运输至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进行科学发掘。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忙碌不停地作业,将一个特制的沉箱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
2020年5月,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宣布的“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录中,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其中。当时入选的资料对“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成功评价为:“开辟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和新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意义。”展览现场
“南海1号”沉没地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南海1号”大量的贸易瓷器是为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外销品种,而不同文化的审美、器形、工艺等也对中国瓷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铁器、铜器、丝绸等手工艺制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业已成为输出的主要货物;大量金、银、铜币的出现,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