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距离上一次走进展厅看展,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经历了自成立以来最长的一次闭馆。
习惯提前半小时到达后,特殊时期果然吃了个闭门羹,人群逐渐聚集在门口。看来大家都有颗“报复性”消费和看展的心。
门口的安保人员恪尽职守得遵照海报上的时间,在两点整放观众进入。观众才得以依次排队经过门口小机器人测温的“洗礼”走进展厅。看来UCCA对于特殊的时期,依旧严阵以待。
展览现场
在经历了全球的至暗时刻后,我们周围的生活似乎发生了一些不可逆的改变,比如在旁边人打喷嚏时偷偷把口罩捏紧一些,比如自觉与周围人保持距离成为了一种社交礼仪,比如每天上班惯例的体温测量,比如看到疫情的感染人数逐渐麻木…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界重启,艺术成为了一种治愈人心之外,重新反思自我,反思这个世界的方式。
“紧急中的沉思”这一展览主题来自美国诗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策展人弗兰克·奥哈拉(Frank O'Hara,1926-1966年)所著诗集的标题。他在一首诗中如此写道:"在危难时刻,我们都必须再三思索我们爱的人是谁。"
《新山海经III》 2013-2017年 动画电影 30分钟 图片由艺术家和SPURS Gallery提供
陌生化的日常生活
进到展厅一眼望过去,你无法忽视那个巨大的闪烁着的屏幕。那是艺术家邱岸雄创作于2013—2017年《新山海经III》,在水墨画式的影像作品中,他探讨了环境问题、末日想象、监控以及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的相关问题。
这件作品也开启了展览的第一章节——“暴风眼中的日常”。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似乎平静而又普通。但突如其来发生的危机事件往往会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平静其实正是位于暴风眼中的平静,周围无时无刻都存在着隐匿的危机。这一章节的五位艺术家对当下日常生活进行了审视,将原本熟悉的日常事物陌生化。
致颖 《慢跑》系列 2014年 双频高清影像
致颖的影像作品《慢跑》系列与《梦魇》系列在展厅相对的两面墙上,似乎让人经历了一场白日做梦。《慢跑》系列将跑步这项运动放在超市林立的货架之间,将超市结账的传送带当做跑步机。
致颖 《梦魇》系列 2014/2020年 三频高清影像
致颖 《梦魇》系列 2014/2020年 三频高清影像
《梦魇》系列更是有一种超现实的意味,马厩里放着一张床,男女坐着交谈时会有一匹让人无法忽视的马在周围奔跑;旷野里的一张床,旁边凭空有一杆枪正对着熟睡的人;巨大的床与路灯,对应着当代青年人每一个失眠的夜晚,将日常放大化有一种纪念碑化的意味,强调个体的孤独,也是对于既定规则的一种反思。
张培力 《全身的骨头》白色卡拉拉大理石 2019年
身体与生命特征
张培力《脂肪总量》圣安娜黄大理石 2019年
张培力 《血液总量》人造水晶 2019年
张培力《水总量》 人造水晶 2019年
第二章节的艺术家围绕“生命的特征”展开讨论。艺术家张培力扫描了自己身体中的每一块骨头,通过3D打印出来。大理石是他身体脂肪的重量,红色的立方体是他全身血液的重量,透明水晶体则代表着水,重量对应着艺术家全身所占有的水的分量。艺术家将自我以物质性的方式具现了出来。这与他本身来自医生家庭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代表着他在特殊时期对于自身卫生与健康的关注。
李燎 《做更好的人》 单频彩色有声影像 2019年
作品局部
美好的肉体总是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女孩们的减肥是一项终身事业,男孩们则执着于虐腹。展厅里展示着八块腹肌的影像作品前总是不缺观众。李燎在《做更好的人》作品中以调侃的方式来展示了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那就是坚持锻炼和练习英语。人们总是被美好的外表迷惑,而忽视其中的内涵与本质。仔细看八块腹肌上的英语文字,不正是我们从小学的《新概念》英语的课文吗?你所坚持的事情真的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吗?你执着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吗?李燎用作品来提出疑问。
李燎 《每天八件事》 2018-2019年 胶带、荧光棒
徐世琪 《宇宙急Call》单频彩色有声影像
观众拍摄作品
李文嘉 《疾病的意义》 2017-2020年 装置、雕塑、摄影
超越动物性
在社会停摆的那几个月里,全人类把自己关在家里,而以往被驱逐在人类生活范围之外的野生动物开始侵入。那时候不乏新闻有野猪跑上高架,狮子在街道上溜达,鳄鱼爬到院子里,黑熊下山翻找食物等等。种种新闻引起了艺术家对于自然、人类、动物之间关系的重新思索。
赵仁辉,《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 2016年,木,树脂
赵仁辉,《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 2016年 摄影作品
圣诞岛是印度洋上的一个火山岛屿,以每年10月底的红蟹集体迁移著名,生物种类极具多样性。但人类在此开采磷酸盐和修建赌场却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是岛上的一只猫都成为了生物入侵者。随后到来的科学家们致力于找到保护生态的方法,却将这片岛屿视作实验田。赵仁辉曾用六个多月的时间三次登上圣诞岛,拍摄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入侵给这座岛上带来的破坏性后果,并完成了这件作品《纪念圣诞岛上的最后一只猫》。
童义欣 《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 2020年
你有多久没有去过动物园了?曾经小时候,那里不仅是每逢节假日父母带去看动物的地方,还有很多游乐设施,简直是孩子们的天堂。可除了那些极大型的动物园外,很多动物园开始在岁月里慢慢衰落,小时候曾经的动物园已经变为了普通的城市公园。
童义欣 《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 2020年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对于童义欣来说也是如此,她小时候经常去的庐山动物园也面临着衰败的结局,动物大多被出售,建筑年久失修,甚至很多都成为了外来务工人员的临时居所。艺术家将动物园的场景拍摄下来,放在多块显示屏上播出,每一个频道都是一种为特定动物建造的建筑。从庐山动物园被时代淘汰的问题入手,艺术家在作品中探讨了人作为物种和其它物种的关系。
童义欣 《庐山动物园里的诗歌》 2020年
蒋竹韵 《蜂巢:展期内不完全进程显示》 蜂巢、蜂蜜 2020年
他者的迁徙
全球大多数航班关闭,人类社会的边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界限分明。在这一逆全球化的背景下,“他者的迁徙”似乎成为另一种被关注的问题。
何恩怀 《CX888》 装置、影像 2018年
何恩怀用飞机模型、机票、折叠躺椅、两个单频影像、显示屏、地毯等布置出的空间指向着飞机机舱。空空如也的座位上偶尔会有一两个观众停下休息。在这一界限分明的时期,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
米卡·罗滕伯格《没有鼻子知道(五十公斤版)》 2015年
失焦的现实
杨福东 《善恶的彼岸-真理之敌8》 2019年
杨福东的摄影绘画作品将尼采语录与摄影并置,一边的话语被模糊不清,一边空白的地方映射出展览周围的环境与走过的观众,暗指现实问题的失焦,表现当代人的焦虑与迷茫。
本次展览汇集26位国内外艺术家在过去十五年间创作的作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于人类的日常、生命有限性、动物性、叙事、全球化和信息问题展开探讨和反思。
也向观众提出,面对人类共同的困境,艺术何为?(图文/孟孟)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