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即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的融合。在宋辽金民族政权的对峙中,1114年,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以宁江州(今吉林松原石头城子)之战拉开反辽序幕后,金天会三年(1125年)灭辽,五年(1127年)灭北宋后,天津地区置于北方统一的金朝政权统治之下。金贞元元年(1153年),由上京(今黑龙江阿城附近)迁都于燕京(今北京,改称中京)后,定名为中都大兴府。中都的建成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当时海陵王将皇族贵戚全部迁到中都,为了断绝退路,还将旧都上京会宁府的宫殿豪宅彻底夷毁。大批贵族官僚阶层的进入中都,使得中都商业迅速发展。史籍记载,完颜亮之后的金世宗完颜雍注重减轻赋税,缓和民族矛盾,休养生息,使农业得到发展,商业繁荣,市场兴盛。这段时期史书称之为“小尧舜”。金中都(今北京)的设立,使天津开始成为首都门户,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盐业和漕运业迅速发展。
然而在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北南对峙时期,天津地区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如何交流融合的?这一时期在天津历史上有何重要影响?透过辽金时期呈现出天津地区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的历史遗存也许可窥见一斑。澎湃新闻获悉,5月18日“交融肇兴:辽金时期的天津”将在天津博物馆展出,展览分“南北对峙”“天津发轫”两个大纲,展品包括瓷器、铜印、佛像造型等,共同勾勒出天津在这一时期的独特历史面貌。
据天津博物馆公布的资料介绍,其中“南北对峙”单元由立国建制、并立交融、重释尚佛三个部分组成。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辽与北宋在天津地区以海河为界,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辽代崇尚佛教,上至皇帝、贵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无不认同和支持佛教,而且他们的信仰非常虔诚,无功利目的,具有平民化而不世 俗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各阶层对佛学教育有强烈的需求。从宗教社会史角度来说,辽代佛教延续了中古社会的特征,但在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又显示出自己的特色。由于帝室权贵的支持、施舍,寺院经济特别发展,在天津北部地区留下众多佛教遗存。
“天津发韧”单元则由立国建制移京中都、漕盐直沽、金代遗存三个部分组成。公元1115 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金,1234年为元所灭。1153年金移京中都(今北京),此后金开凿天津河,设立的直沽寨是天津城市聚落发韧的起点。直沽寨是金王朝设在武清、柳口(今杨柳青)附近的一个军事据点,派有都统和副都统驻守。直沽寨形似神龟,后台为龟首,前台为龟身,背分八格,距中都仅一百余公里,其航路的四通八达,成为中都通向各地水路的咽喉,连接金朝广大地区的交通要津。金朝首都来自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的漕粮,均取道直沽港转运至中都。古语有“先有大直沽盐粮兵屯,后有天津卫干戈拱北” 之说。
主办方表示,辽金时期文化遗存呈现出天津地区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希望通过此展览,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天津地方历史文化,感受天津地域上演的文化交流、融合与碰撞。
(本文部分图文资料来自天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