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一周艺术人物|顾铮评述城市表情,“江南扇王”徐义林辞世

2020-05-05 12:44  澎湃新闻   - 

步入五月,国内的艺术活动终于活跃起来。上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发布了摄影评论家顾铮的《城市表情》第三版,并在展览中呈现出疫情期间的都市街头摄影作品。在苏州,被称为“江南扇王”的徐义林先生辞世,他生前最在意的是苏扇技艺的真正传承。在印度,知名女性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因病去世,享年83岁。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人物及热点事件。

上海 | 摄影评论家顾铮
《城市表情》第三版发布,再读摄影与城市
顾铮
上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刚改造完毕的一百零八上苑迎来城市草坪摄影展“街头。永远开放的画廊”暨《城市表情》发布会。
《城市表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0
《城市表情》部分作品 资料图
探讨19世纪至21世纪都市摄影的《城市表情》在2020年迎来了第三版,作者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他曾任第56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终评评委,获得过中国摄影金像奖(理论评论)及第一届沙飞摄影奖学术奖,策划过多项国内外摄影展并有专著多部。20多年前,他以刊物连载的方式展开此书写作,讨论摄影与城市的关系。多年以后,他用“何其幸福与幸运”描述当初的写作心情。
摄影与城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认为,“可以肯定是,世界各国摄影家们对于都市生活的关注与热情,从来没有衰退过,而且可以说这种热情是有增无减,与时俱进。”通过对城市的不断探索,摄影也将持续获得“动能与刺激”,“这是摄影的幸运。”
《城市表情》介绍了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30多位各国摄影家的都市摄影实践,其中有人们熟悉的罗伯特·卡帕、亨利·卡蒂-布列松、森山大道、荒木经惟,以及2019年去世的以拍摄“美国人”系列闻名的罗伯特·弗兰克等等。书中还有5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摄影师,包括沈浩鹏、陆元敏、朱浩、“鸟头”小组、曾力,这些摄影家观念、手法、风格各异,内容生动而有韵味。
展览包含了五位中国摄影家6幅疫情时期的街头摄影,从中能见到当下,体会冷暖。(文/畹町)
苏州 | “江南扇王”徐义林
因病辞世,传承折扇文化与情怀
徐义林先生
苏州自古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在流传下来的众多文化传统中,把玩折扇成为文人名士的雅好。而制作折扇在工艺上最难的就是扇骨,徐义林制作的扇骨,一直深受书画家和收藏家青睐,被称为“江南扇王”。近日,徐义林先生因病辞世,不少书画收藏界人士表达了悼意。
徐义林193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从15岁拜师胡汉东学艺开始,徐义林已经做了六七十年的扇子。在苏州扇厂工作期间,徐义林就设计制作了十把两米的巨型扇子,创下了全国之最。徐义林用传统工艺制作的扇子,经过精心选材,通过煮、晒、磨、烘、钻等一道道工序,再在扇骨上打蜡上光,制好的扇子细腻光洁。。历史记载中,一共有300多种扇骨的造型。他从中间反复琢磨、精选,改良自创了150多种扇骨。扇骨之外,他又想起了以前曾听师傅提起过民国时,有手工艺人做出了“闷钉”的折扇。一般来说,折扇的牛角钉都露在外面,闷钉就是藏在里面。可是谁也没见过闷钉,他就自己研究,反复试验了许多次,做坏了好些扇子,终于做成了“闷钉”。

徐氏扇谱
为了将这些技艺保留下来,他还精心把每一种扇骨造型绘制下来,制作成了扇谱,他说这样,后人只要看到扇谱就会做了,苏扇的技艺就不会失传。
2006年,他成为唯一一个苏式折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于“为什么不搞标准化生产”的问题,徐义林生前曾认真地说:“手艺的东西一大批量生产,质量肯定就下来了。让我把自己都不满意的扇子卖给别人,我做不到,昧着良心的钱我还是不赚了!”
印度 | 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
因病去世,在抽象版画中描绘“流动的家园”
扎里娜·哈什米
近日,印度艺术家扎里娜·哈什米(Zarina Hashmi)因病去世,享年83岁。哈什米1937年出生于印度阿里格尔,1958年在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获得数学学位。此后,她在曼谷、东京、巴黎学习版画,1976年,她在纽约定居。哈什米最著名的是从建筑与数学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极简主义作品。
在版画作品中,哈什米回溯了个人记忆,“她的艺术深刻地记录了她的生活,关于家园、强制迁移、边境、旅行和回忆的主题一次次出现,”艺术家个人网站的声明中写道。1947年的印巴分治(英属印度解体,诞生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对她留下了长远的影响。“我只从印度这边见证了这一事件,而过了60年,事件的‘余震’仍未停止,”哈什米曾说道。
生于穆斯林家庭的印度女性、一生穿梭于不同的地方,这些身份构成了哈什米的艺术。她从伊斯兰宗教装饰艺术、尤其是伊斯兰建筑常见的几何中汲取视觉元素。她将“家”视为一个流动而抽象的空间,超越了物理性或地点。其作品让人想到诸如移动、流散、驱逐等概念。例如,在版画《纸如肌肤》(Paper Like Skin)中,一条黑色细线在白色背景上蔓延,将纸从右下角到左上角分成了两块。线条具有某种地图感,显示出两个空间的界限,或是标记着一场未完成的旅行。
扎里娜·哈什米《纸如肌肤》版画
2011年,印度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哈什米成为4位/组代表印度参展的艺术家之一。2013年,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了哈什米回顾展“纸如肌肤”。古根海姆亚洲艺术部高级策展人亚历桑德拉·门罗(Alexandra Munroe)在悼念中写道,哈什米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颗炽烈而智慧的灵魂”,在2013年的回顾展中,那些70年代的作品“重新描绘了她的女性主义艺术与具有连续性的极简主义创作”。门罗写道,“家园,这一承载着渴望、失去、界限与不可能的爱的场所,构成了她的创作主题。”(文/钱雪儿) 
上海 | 艺术家俞杨
绘画与音乐交融,奏响疫情后的新乐章
俞杨
近日,艺术家俞杨(Nisky)同名个展在杜梦堂举行,展览呈现其近两年的2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他在疫情期间的创作。
俞杨组过乐队,画过涂鸦,大学正式开始绘画创作,他喜欢电影,给自己取的别名Nisky取自他最喜欢的两位电影大师Federico Fellini(费德里科·费里尼)和Krzysztof Kieslowski(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结尾。这些经历都反映在了他的绘画中。他提出了“超拼贴”的概念,如果拼贴是各种元素的剪切、打碎和重组,那么超拼贴是将不同艺术领域、文化背景下的两种或多种素材重构、整合成新的统一体,“你看不见原来的元素,但又会联想到这些元素。”俞杨说道。于是,在他的绘画中,音乐与戏剧、希腊神话与京剧、非洲木雕、抽象与具象以某种形式被统一在色彩与秩序中。
YU Nisky - 2020 Mechanical City - Life
此次展览的展陈,同样体现了俞杨艺术创作中“跨领域”的特点,在一组组作品的旁边,标注出那些给他的创作带来灵感的诗句。现场则邀请观众根据感受到的艺术氛围点播歌曲,16首歌曲均由俞杨自己创作完成。(文/钱雪儿)
上海|青年艺术家汪一
以绘画呈现旅途中的所见所思
汪一
5月1日,展览“远山:汪一个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开幕,呈现青年艺术家汪一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展示了他想象中的精神风景;第二部分的创作结合了他现实的游历;第三部分也是近期的绘画,更为明确和清晰地勾勒了一条行走的脉络。
青年艺术家汪一是一位80后,出生于上海,自幼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200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后赴美国,就读于纽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获硕士学位。策展人梁勤表示,此次展览标题“远山”是一种对于城市俗世生活的远离。是艺术家自己游历山川后将山取来、成全了我们“大隐于市”的文人理想。
汪一《徒步的人》布面油画 2019
汪一《滑冰场》布面油画 2015
笔调轻松,明快、色彩丰富是汪一作品中很大的特点,也是旅行中一个“过客”的视角与诉说。如作品《好客的熊》,一只拟人的熊看到有人进入它的洞穴,这种小心翼翼又木讷可爱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作品《滑冰场》建立在自然环境中,有种真实又荒诞的感觉。(整理/陆林汉)
责任编辑:陆斯嘉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宋伟君油画写生作品展举行,讲述日常风景背后的故事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