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即将在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展开为期五年的驻留项目。近日,“蓬皮杜×西岸”项目策展人、蓬皮杜艺术中心新媒体馆藏部门主管玛萨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来到上海,参加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二十一世纪美术馆:文化项目需要怎样的建筑”圆桌论坛。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悉,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西岸美术馆建筑由三个体块组成,使人们可以在观展的同时欣赏江景。“我们希望让我们的观众去远望、凝视,去看到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希望不同的时间尺度能够共存于一个博物馆之内。”利斯塔对澎湃新闻说,“蓬皮杜×西岸” 将展现“蓬皮杜“馆藏的20世纪中国艺术家作品,并呈现一些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艺术实践。
西岸美术馆效果图,图片来源: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1977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建成,赢得设计权的理查德·罗杰斯和伦佐·皮亚诺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年轻建筑师。对于他们来说,比起赢得这场重大的国际竞标,想要建造一座“反叛”的建筑的念头更加强烈,他们与传统的建筑美学告别,拥抱当时发展不过百余年的现代工业逻辑。于是,在巴黎旧城区灰黄色的古典建筑群中,出现了一个由玻璃、钢铁和五颜六色的管道构成的“怪物”建筑。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外裸露并涂色的管道
理查德·罗杰斯是“高技派”(High-tech)的代表,这种建筑风格积极使用钢筋和玻璃这样的现代材料,不加掩饰地赞美和展现科学与工业的胜利。蓬皮杜艺术中心正是“高技派”的开山制作。整个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甚至没有一面墙;在传统建筑中通常被隐藏起来的管线和设施被有意地放到外面,暴露在人们面前,并涂上了不同的颜色;一条长长的玻璃管道装着电梯,斜穿过整个主立面。“我们希望在巴黎市中心放置一座反体制的建筑物。当时的巴黎充斥着特别体制化的建筑,特别齐整、严谨、严肃,给人震慑的力量。但我们期望创作一个建筑物,它让人们感到惊讶,感到好奇。”皮亚诺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说道,“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背后有一个理念:文化中心不应该是只为精英服务的,同样为大众服务,文化场馆应当是和人亲近的。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灵活、开放的空间。”
皮亚诺将蓬皮杜艺术中心比作一个“灵活的、多功能的机器”,并且“时至今日,依然运行良好”。由于没有内柱和内墙,整个内部空间被释放,从而赋予使用者最大限度的自由,“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的活动可以非常地多样和多变,比如进行一些表演等等。它综合了博物馆和街头艺术的特点。”玛萨拉·利斯塔在论坛上说道。此外,建筑内部的所有隔断都可以进行拆卸和移动,便于组织不同尺度和内容的展览。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在最初的规划中,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定位就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空间,而不只是一个收藏和展示艺术作品的容器。“除了当代艺术馆以外,蓬皮杜艺术中心还有公共信息图书馆、研究中心、会议室以及两个电影院,”玛萨拉·利斯塔说道。2017年,在庆祝蓬皮杜艺术中心40周年的活动中,皮亚诺表示,它不是一栋建筑,而是一个城镇,“在那里,你能找到一切:午餐,伟大的艺术、图书馆,以及美妙的音乐,”皮亚诺说道。在利斯塔看来,如今的博物馆正应该起到这样的作用,“现在,我们经常说公共空间正在消失,所有的一切都必须遵从商业的规则等等,而也许博物馆就是这样的地方:它能够给人一种经历,一种自由,经历和自由不取决于我们的商业规则、消费的规则。我们的博物馆是一个交流的‘机器’,在这里可以发生多样而非单一的叙事。”利斯塔认为,如今的博物馆应该提供社会其他的公共空间不能为人们提供的功能。
“它就像是一艘由玻璃、钢铁和彩色管道做成的宇宙飞船,意外地降临在巴黎的中心,但很快,它就会在这里扎根。”皮亚诺曾这样形容他和罗杰斯设计的这座建筑。而如今,蓬皮杜艺术中心不只是在巴黎扎根,还希望向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扩展。
“蓬皮杜艺术中心不只局限于巴黎的建筑体内,”利斯塔在论坛上说道,“这个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它的周边不可能再进行新的扩建,所以我们的想法是使其向其他地方扩展,在其他地方的蓬皮杜中心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永久性的建筑。”
“桶方堡”(El Cubo)
2015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将位于西班牙马拉加市的地标建筑“桶方堡”(El Cubo)作为首个“蓬皮杜临时艺术空间”,与马拉加市展开五年的驻地合作。2018年3月,蓬皮杜艺术中心宣布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设立一座新的分馆,该分馆由一间雪铁龙汽车长改造而来,“我们希望在创造新的艺术馆的同时,保留原来场地的工业档案和人的记忆,”利斯塔说道,“在建筑成为美术馆之前,它过去的工业用途、在厂房里面进行的汽车装配、拆卸等活动,也被我们从艺术史的角度眼光进行了再现,从而向工业的美学致敬。”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蓬皮杜”分馆建筑
今年秋天,蓬皮杜艺术中心即将在上海西岸美术馆展开为期五年的驻留项目,和布鲁塞尔的分馆一样,位于上海徐汇滨江的西岸美术馆也有着工业记忆,近年来,通过一次次的改造,徐汇滨江这片昔日的工业废墟逐渐成为上海标志性的公共空间。西岸美术馆由英国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建筑由三个体块组成,相互连通,空间被分为三层,其中上层的三个展厅内各设有一片视野开阔的全景视窗,使人们可以在观展的同时欣赏江景。“美术馆有两个入口,一个朝河,一个面向马路,“博物馆是一个复合型、混合型的东西。从这个建筑本身来说,我们希望让我们的观众去远望、凝视,去看到时间和空间的交汇,我们希望不同的时间尺度能够共存于一个博物馆之内。”利斯塔在说到即将开放的西岸美术馆时介绍道,此外,他们将试图“通过一些数码的工具,来加速对于这样的一种多维度的表现,”利斯塔透露,美术馆中将出现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艺术形式。
西岸美术馆模型,图片来源: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此前,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产业推进部部长陈安达曾在专访中告诉澎湃新闻,在五年的合作中,将呈现三个常设展,让人们有机会看到一条世界当代艺术发展史的线索,“每次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把整个当代艺术发展史系统性地呈现给大家。它不是简单地把一幅画挂在这个地方,应该是真正的普及性教育。”
西岸美术馆内部效果图,图片来源: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陈安达希望与蓬皮杜中心的合作能够展现世界的当代艺术,而另一方面,蓬皮杜也希望进行一些能够同中国艺术进行一次融合,利斯塔告诉澎湃新闻,美术馆将展现馆藏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其中既有历史上的,也有当代的艺术家,我们想要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利斯塔表示,蓬皮杜艺术中心计划在展示20世纪中国艺术家作品的同时,呈现一些目前中国正在发生的艺术实践。
西岸美术馆效果图,图片来源:大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
关于“蓬皮杜”将与上海合作的消息传了很多年,即使在合作及选址确定之后,关于西岸美术馆的开放日期也迟迟没有准信。至于美术馆内究竟会展出哪些作品,双方的合作具体将如何落实,“蓬皮杜”和上海西岸方面也一直没有进行“官宣”。澎湃新闻日前获悉,今年9月,西岸美术馆将举办新闻发布会。而如今上海的美术馆、博物馆众多,来自法国的“蓬皮杜”如何与上海本土的艺术环境融合、西岸美术馆如何拥有自己的特色,进而有可能对整个上海的美术馆发展带来某些启发?对于这些疑问和期待,今年秋天,我们或许能够听到一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