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发掘的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时代属于战国中期偏晚,墓主是曾担任楚国左尹的昭■,其身份相当于大夫一级贵族。墓中出土了各类器物约2000件,其中的彩绘漆奁(M2∶432,图一)尤为引人注目。漆奁盖外壁的彩绘漆画内容是比较少见的写实性场景,为研究先秦礼仪风俗、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绘画艺术等,提供了极具价值的一手材料。然而,对于漆画结构及所描述场景的具体涵义,目前学界并无令人满意的解释,这对于进一步发掘漆画的价值,无疑是十分不利的。
根据发掘报告,该漆画整幅通长87.4、宽5.2厘米。画面中共有二十六个人物、四乘车、十匹马、五株树、一头猪、两条狗和九只大雁(图二)。报告认为画面可以由树分为5段,其中前两段(图四、三)和后两段(图六、五)反映的分别是车马出行和出迎场面,因此将漆画称为“出行、迎宾图”。胡雅丽则称之为“聘礼行迎图”,她也将五段画面分为两组,认为两组分别表现了聘礼中出行和与之相向的迎宾场面。刘彬徽将其称为“金秋郊游图”。崔仁义将画面分为使者告主及远迎宾客两组四段,称之为“迎宾出行图”,以为此图反映的是大夫间朝觐礼仪。陈振裕认为画面描述的是包含一辆导车、两辆从车、一辆主车以及众多不同身份人物的楚国贵族车马出行图。彭德认为漆画反映的是墓主婚姻情况的“王孙亲迎图”,即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的场景。张闻捷认为画面中的四个场景反映了周代的婚礼之图,并做了详细解读。
要对这幅图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首先要确定的是读图的方向。上引诸说一般都采取自左向右,即顺时针方向旋转漆奁读图。这有悖于古代一般的阅读习惯。两周时期,金文及简帛文献绝大多数都是向左行文的。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与十二月有关的十二段边文,其阅读顺序自春至冬,正好也是由右至左,逆时针旋转帛书一周。这种阅读习惯贯穿整个古代中国。马王堆一号汉墓黑地彩绘棺上,绘有云气和各种神怪人物,其中的盖板可识别出“土伯”吃蛇组绘画,右侧板上有羊骑鹤组绘画,这两组绘画各由几幅图构成,均是左行,构成一定情节。东汉武梁祠右壁画像石上层绘自伏羲女娲至夏桀11位古帝王,按时间顺序自右向左依次罗列。事实上,巫鸿已经指出,武梁祠西壁、后壁、东壁构成一个完成的装饰单元,观看原祠堂上层画像时,须从右壁、后壁到左壁。漆奁彩绘的阅读顺序自然也不应例外。
第二个问题,是画面的首尾。画面按内容,可以分为出行和迎宾两组,但之前的解读都没有注意考虑阅读顺序,所以对于漆画起止的认识也都是错误的。我们认为,绘有犬、豕奔突的那一段(图七)为图画的末尾。其左侧的树为画面首尾衔接的标志。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整幅画以人物、车马为主,犬、豕奔跑与主题无关,不可能无故插在图中位置;第二,图中五棵树,前四棵形态各异,差别明显,唯有第五棵与第一棵,树干的屈曲方向、枝条的伸展形态,都十分相似,只是树叶的丰茂程度略有差异;第三,相较于其他几段,这一段明显空间狭窄、内容简略。我们怀疑,绘画者所摹的原本,可能本来只是一棵树,但因为在原画制作的过程中,最后留下的空白比较大,所以临时加画一棵树以及一猪一犬以填补空白。由此,可以确定漆画的分段顺序当如图三~图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