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移民 > 投资 > 正文

美联储将回购美债总量的2倍,三分之二美国人生活下降,重回大萧条

2020-04-19 09:25  WBC中文网   - 

BWC中文网在4月16日题为《日本增566亿美债,中国增137亿,英国增305亿,为何大买家都在增持?》一文提及,根据美国财政部在美东时间4月15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数据有两个月延后惯例),全球主要央行买家在2月共增持2097亿美元的美国国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月全球多个主要买家增加美国国债的持有是在新冠病毒没有在美国大规模爆发之前,全球央行等大买家增加美债资产持有起到了一定的避险功能。然而到了3月,事情则发生了大的变化。根据美联储的报告,3月份托管资产减少量为创纪录的1,090亿美元,可以判断在TIC5月公布报告时,3月份会有大量的央行减持美债。

那么,一旦全球主要买家大规模减持美债,甚至不再青睐美债这一美元核心资产时,美债是否会无人接盘?则成为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一个关键因素。无独有偶,事情又有了最新进展。

 

据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当地时间4月16日报道,美联储将有史以来第一次回购美国总国债发行货币化的两倍,也就是说,美联储正以两倍计的数量购买美国国债。

正如DB的Torsten Slok的以下图表所示,当前每周购买美国国债的步伐简直令人瞠目结舌,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分析认为,这不仅仅是美联储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正式回归,并推升美国国债进一步货币化的一个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在3月底时,美联储联储每天购买75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达到顶峰,这意味着,一旦美联储在未来退出市场,并且美国国债发行量继续增加以资助美国财政刺激计划,美国国债能否被全球主要买家青睐则显得更加重要了。不过,迹象却表明,美联储或正在进入自我印钞,并自我消化美国国债这样一个闭合性的循环之中,显然,长此以往,美国债务经济或将失去流动性。这也表明,全球买家对美国债务经济模式至关重要。

如下图,美联储正在将美国财政部净发行额的2倍货币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几年中,当美联储进行量化宽松政策时,每月购买的美国国债从未超过美国国债的净发行量,但现在美联储正按计划将购买净发行量的2倍,史无前例。

 

 

对此,“新债王”刚得拉克不久前表示,美联储一旦大幅放水,可能会将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推到了“阴阳分界”,此外,美联储的放水不久前还迎来了被讽刺的高峰,即美联储承认美联储此时的“放水”或导致美国经济崩溃。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一篇论文警告,美联储自己的政策可能导致美国经济崩溃。简而言之,凯恩斯主义并不是解决全部问题的灵药,债务少是件好事,但债务过多可能会成为问题。

Zerohedge分析认为,实际上,今天的美联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无天的无限银行。值得玩味的是,在其精心编织膨胀美元和美债的进程中,尽管近日华尔街出现了回升反弹的现象,但过去一个月美国却失去了约2200万个工作岗位。这就佐证了BWC中文网独家提及的观点,美联储一系列放水举措最终受益者可能终将是华尔街少数精英,而并非大多数美国人。

Awara财务研究报告显示,在新冠病毒在美国大爆发之前,至少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口生活水平就已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财富大多数都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在美国,甚至收入最高的0.1%的人所拥有的财富等于底部90%的总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前0.1%的财富集中在美国少数精英贪婪的手中。

如上图所示,美国经济基本上重新回到了咆哮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同时也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摩根大通预计美国楼市将发生违约海啸,索罗斯:美国会走进萧条雷区
下一篇:中国GDP同比下降6.8%,外媒:受到全球衰退同步性影响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