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秋天,丁一酱33岁的人生切换到了寒冬模式。他被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所患即是如此。发病率仅有十万分之3,在所有癌症中不足1%,5年存活率只有2%。
人过而立之年,丁一酱的人生角色不断丰富:父母的儿子、女儿的父亲、妻子的丈夫。说为亲人活着,也不为过。
“爸妈退休了,老婆没工作,我其实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我一倒的话,整个家就完了。”
不够钱治病,害怕拖累家庭,丁一酱冒险参加了靶向药临床试验。试验中有真药和安慰剂对照组,有33%概率会吃到由淀粉、乳糖等做成的安慰剂。要是吃到安慰剂,就是等死。
(图源自网络)
一位网友统计了今年上半年朋友圈里的轻松筹情况,得出的一个扣问灵魂的结论:大多数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患重疾的人,自己或家人愿意卖房治病的可能性极低。会做的就是保守治疗,一切交由命运决定。
“癌症”常与“死亡”划上等号,是“恐惧”、“巨大花费”、“负担”的同义词。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3年的14年间,20-39岁年龄组的肿瘤发病率增长了近80%,以2013年的人口统计计算,这一年,新增了30万年轻癌症患者。
因此,越来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保险,想趁着身强力壮的时候买份保险,在疾病发生时能作为积极治疗的经济支撑。
可是,保险怎么买才能不被忽悠,就是个大学问。以下是我的老朋友总结的“四个保险误区”,我强烈建议你一定要知道:
误区1
出于责任给全家买齐保险,唯独自己“裸奔”
很多人都说,八零后正处于死都不能死的年龄,甚至越活越怂。临近30岁,就已经步入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操心车贷房贷,柴米油盐。身边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年轻的时候,通宵熬夜疯狂的很,现在每次出门开车都小心翼翼。改变,是因为责任变重了。
因此大家都选择给年老的父母买保险,或者给刚出生的孩子买保险。首先,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年轻人的保障绝对绝对比年迈父母、小孩的重要。家庭保障,必须先完善家庭经济支柱的保险,因为经济支柱才是保证家庭正常运作的人。
这一批已经买了保险的年轻人,踩雷的人也非常多。有的给父母孩子买了一堆,自己却裸奔,有的买到了假重疾,有的买贵了30%以上等等。
误区2
“全能保险”在手,救命无忧?
如果一款保险什么问题都能解决,那真相只有一个!
这款产品把用于做健康保障的钱,分了一部分去做理财。因此,它的健康保障的能力被严重削弱,看似什么都保,但其实保额都很低,基本等于「什么都不保」。
各种金也是一样,本来钱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硬要交给保险公司去理财,理财的收益有多高?绝大多数都不足2%,赎回还得扣手续费。放余额宝里都不只这点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呢。这笔钱交给了保险公司,如同钱进了死胡同,想出都出不来,绝对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3
买保险不出事就亏了?
如果你买了返还型保险,一定要注意
这种返还型标榜自己不但有保障,以后还能领钱!但是这类保险产品如果要买足保额,需要付出的成本是远超普通消费型的,绝大部分家庭承受不起这个开支。
更重要的是,理财的实际收益率也远比演示的低,远不如买一份消费型的保险划算,用节约下来的钱拿去买理财,哪怕是放余额宝,最后的收益也往往超过了这些保险“返”给你的钱。
如果你的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万一中途急需用钱而要求退保,返还给你的并非等于所交的钱,而是非常低的现金价值。
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是指带有储蓄性质的人身保险单所具有的价值。
误区4
买日计息月复利的年年返保险
可以有病治病没病领钱?
每年保险公司开门红,促销产品一大堆,不疯抢一会都不叫开门红。月月领,年年领,领到百年归老那一天,赠送万能账户利上加利!这不太划算了,太霸气,太犀利了。要是没有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我都觉得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在斗智斗勇中智商超群的朋友们,理性分析一下好不?
这是理财险!!长期理财是可以买,但是经济支柱更重要的是疾病和身故保障,理财和养老是35甚至40岁以后才应该考虑的险种,是保险预算和理财预算都比较充足以后才能考虑的,而且这种产品的实际收益率远比演示的低,购买需谨慎,进去再想出来就难了。
所以,最佳保障绝对不是这些所谓保障全面的保险!
术业有专攻,大家目前对于保险的认知基本上还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关注某个产品好坏,却从不认真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整个市场变成了一个产品导向,业绩导向的循环,大家都犯了搞不清重点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