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演讲能力的曲折提升之路(留学记)
(一)
在荷兰留学已逾五年,回忆起过去几年的点点滴滴,感谢这段经历让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越发感受到留学经历对于自我实践技能全面提升的重要性,这其中包括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沟通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在这些技能里,令我感触颇深的一项便是公众演讲能力,这一度是我的短板,却又在留学生涯和跨文化交流中至关重要。我一度为此受挫、沮丧,幸运的是,最终在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师长友人的帮助下,补齐了短板,掌握了演讲技巧。
童年开始,我便是大家眼中外向开朗的孩子。然而,伴随着成长,我越发感受到自己在公众演讲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当面向公众进行演讲时,我常常会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事先精心准备好的演讲内容也会在张嘴时大脑“卡壳”“短路”,甚至“断路”。也正因如此,我不得不事先为自己准备好纸质演讲稿,演讲变成了全程看稿读稿,这很大程度上使演讲效果大打折扣,也让我很难与听众进行有效互动。
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我已经事先准备好了讲稿,但读稿时依然会出现口吃甚至读稿“卡壳”的问题。
(二)
留学生涯刚开始的时候,公众演讲能力的不足给我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西方教育体系里对于学生公众演讲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本科开始,学校就要求学生定期做课程学习报告和展示。课余生活中,公众演讲能力在许多荷兰学生社团活动中也不可或缺。社团成员要在定期召开的会议中,以演讲的形式分享自己近期社团工作的进展和感受。
对我而言,原本在演讲过程中就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出国后还要习惯使用英文来表达,公众演讲能力的短板更是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在留学的前两年,我始终无法真正融入荷兰的学习生活中。课堂上,每次遇到做学术报告的时候,我总要花费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来进行写稿、模拟、演讲,最后,才能十分勉强艰难地完成任务。
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幸运的是,在我努力提升演讲能力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许多在荷师长朋友的宝贵意见。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我逐渐意识到,演讲中出现的紧张和发挥失常,究其根本还是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过于依赖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组织和逻辑能力训练。
(三)
基于此,我为自己系统制定了提升公众演讲能力的计划,其中主要包含4点:
一是培养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性。为此,我在网络寻找时事话题,围绕话题进行1-2分钟的英文和中文即兴演讲,并用手机进行录音。我会反复听自己演讲的录音,从中发现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关注周边人在放松状态下与人沟通交流的语言表达、语气和感情,从中发现自己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问题。我开始关注自己在微信中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时发送的语音信息,并与经过系统演讲训练之后的表达做对比,从而全面总结和思考自我语言组织能力。
三是用演讲提纲来代替整篇演讲稿。在准备一些学术报告时,我开始尝试不提前准备演讲稿,而是用学术报告提纲来替代。刚开始的几次演讲中,没准备演讲稿的我显然十分不适应,再次出现忘词、口吃等老问题。随着演讲次数的增加,我逐渐适应通过看提纲脉络和关键词,来组织语言并进行演讲。如今,不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演讲,我都没有事先准备演讲稿的习惯,取而代之的则是准备一份逻辑严密、脉络清晰的演讲提纲。
四是在演讲中通过给自己心理暗示来减压。我告诉自己,演讲紧张在所难免,不必过于在意,应该更关注自己的演讲内容和听众反应。
皇天不负有心人,对比5年前,我欣喜地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今年,我十分荣幸地被选为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国际大使,这让我在之后一系列培训和工作会议上,有了与其他国家朋友深入交流、分享工作计划与心得感受的机会。这样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再次感受到公众演讲这一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如今的我,依然在不断提升公众演讲能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希望我们每一个奔跑在前进道路上的追梦人,都能够乐观面对自己的短板,坚定克服短板的决心。要相信,风雨之后便是看到灿烂彩虹的时刻。(陈榆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