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凡是一二线城市家庭的孩子要出国留学,几乎98%会选美国,我也不例外。
2010年那会儿,我还在上海读初中。那时的我,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敛不爱说话。
突然有一天,爸妈在饭桌上告诉我,要送我去美国读书。因为他俩觉得跟在国外长大的堂姐们相比,我腼腆害羞,见识少,在同龄人中就像个小透明。俩人关门一合计,便认定出国是我最好的出路。
fr 视觉中国
虽然对美高申请毫无概念,但是我爸妈还是很快就选定了留学中介。
在当时,美高申请还算是处在起步阶段的新兴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素质没有现在这么成熟,中途出了点波折,不过在我初中毕业前还是成功拿到了美国东部一所中学的Offer。
fr 视觉中国
怀揣着不安和兴奋,我独自踏上了赴美求学的漫漫征程。
fr 视觉中国
难熬!语言文化的禁锢
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原来在美国读书的学业压力一点也不亚于国内。
首先是语言,根据课程要求,我需要一周读1-2本书,写1-2篇读书报告。但以我当时的英语水平,想要读英文原版书是特别吃力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中英版对照先啃一遍,再挑战英文版。
fr 视觉中国
直到12年级,我才能够直接读英文原版书。
除此之外,社交与文化适应也是我当时面临的特别棘手的问题。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刚开始时可能连最简单的问候都会很尴尬。
记得有一次同学用“What’s up?”和我打招呼,我想了很久要怎么回应,但等我意识到这就是一个普通的问候语时,那个同学已经走远了···
之后两年里,他就没再主动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觉得就是因为我那时的“冷漠”。
如今回想起来,当初从中文生活和学习环境一下跳跃到英文环境中,的确遭受了不少一时间难以应付的“冲击”,很自豪自己最终能熬过来。
fr 视觉中国
美高的4年,充满了挑战,但也是我人生到现在最充实的4年。这4年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做自己的主人,对自己负责。因此,在面对大学申请的时候,我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变得更加淡定和从容。
fr 视觉中国
冲刺!个人技助力爬藤
除了GPA、学术能力这些硬件要求,个人技能为我的美本申请实打实助了把力。
家里从小就让我学古筝,来美国前还顺利通过了8级考试。也因此,美高时期我连续两年选修了校内的音乐类课程;同时也加入了校乐队,代表学校参加本州内多项大赛,奖项名次都还不错。尤其是每年参加学校内的圣诞音乐会时,都有我的压轴节目。
fr 视觉中国
美国高校重视学生的特长技能,我又是美高背景,因此爬藤这条路我走得并没有认为的那么辛苦。
唯一不足的是,因为我始终是国际生身份,在专业选择时受到限制,没机会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不过上名校的欣喜当时足以抵消内心的遗憾。
冲击!越不过的身份鸿沟
在大学里,我结交了一个和我一样来自中国的好朋友。
fr 视觉中国
虽然她是本科才过来美国的,但她告诉我:原本自己根本没信心能申请到这所学校,多亏她爸妈提前规划,在她读中学的时候就通过投资移民全家拿到了美国绿卡,凭这个身份不仅让她成功申请到名校,学费也只要国际生的三分一。而早期花在投资移民上的50万美元,在她大一时就已经全部拿回来了。
跟她越熟,我越发现作为国际生在美国留学的我,是多么处处掣肘;而她是多么如鱼得水。
专业选择——我不得不选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的专业;而她,是在自己喜欢的专业中选择了最喜欢的。
课外打工——国际生是不允许校外兼职的,能申请的只有校内兼职,还只是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而且特别难申请;但是她就不存在这种困扰,选择很多,包括校外那些报酬高、能得到锻炼的兼职工作。
实习就业——国际生简历包装再优秀,也很难入500强的门,因为HR连翻开简历的意愿都没有!原本H-1B工作签证还能靠运气抽签,现在只能凭实力out!应届生拿到高于45%同行的薪资才有机会申请工签,这本来就不科学!而她,临近毕业想的不是怎么找工作,而是去哪里毕业旅行,因为留在美国找工作,以后有的是机会。
………
这一切的差异,只是因为爸妈们当初的一念之差。
fr 视觉中国
转眼到了毕业季,我在美国的日子也所剩无几。这些天,只要空下来,我都忍不住会想:如果有绿卡在手,现在的我会做出什么选择,是留在美国还是选择回国?
但不管怎么选,相信都不会如眼下这般,被后悔、遗憾和无奈所包裹。
但愿准备留学的你能看到这篇文章,服下我的“后悔药”。
及早规划,不要给青春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