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小明的文艺茶座】中国影视剧“走出去”:从“生产大国”到“生产强国”
今年6月中旬,“中国剧场”成功落地菲律宾国家电视台,将在该剧场播出的菲律宾语版《鸡毛飞上天》等影视作品备受当地观众的热议与期待。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国产影视内容“出海”步伐也在不断加快,越发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流方式。
当下,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新发展、新变化?又应该如何应对市场的机遇与挑战?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
光明网:近些年国产影视剧“出海”发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邓文卿:从产业角度来看,国产影视剧“走出去”的发展是一个“从零到一,然后从一再往前发展”的过程。随着影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及话语体系的调整,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越来越适应国际市场的交流的方式。
前几年,国内热播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北京青年》和《老有所依》等被作为国礼带出国门。近几年,国产影视剧“走出去”向产业化方向发力。2017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在尼泊尔播出的尼泊尔语版电视剧《西游记》,通过新语种的布局,收获了平均收视率超过34.5%的好成绩。该剧的开播还被尼泊尔权威媒体作为重要新闻推送,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近期,正在热播的古装仙侠剧《扶摇》实现了在国内热播的同时同步“走出去”。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发展的现实题材作品《国民大生活》也出口到了蒙古国。《国民大生活》的出口,从出口国家上来看是中国电视剧对外出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这些类型多元且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的成功“出海”,不仅反映了如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国际化,更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
电视剧《国民大生活》海报(资料图)
中国的电视剧每年产出15000集左右,可谓是一个影视生产大国。但是如果我们只是限定在国内收视的这个层面上,那还算不上是一个“强国”。我们要不断实践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换,从“生产大国”转变成“生产强国”,这也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前几年,我们的古装剧和一些讲“中国苦难”题材的影视作品在国外很受欢迎,但是那些并不能够代表当代中国的文化。所以,如何在文化输出过程中更好地体现当代中国发展的成就,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光明网:随着整个国产影视剧行业的水平提升与力量增强,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邓文卿:第一,,是影视作品题材的变化。前几年“走出去”的《甄嬛传》虽然是“大制作”,但题材上并不能很好的体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国家鼓励支持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会越来越多。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同时,始终不忘传播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社会责任,致力于通过现实题材、古装、谍战等多种类型作品向世界彰显中国精神、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
电视剧《扶摇》剧照(资料图)
第二,是制作水准的变化。这些年,我们在制作技术、叙事方式等方面不断地调整,制作水准不断提高,这些调整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产影视作品的出口数量。比如《国民大生活》《扶摇》等电视剧,在一开始布局时就考虑到了海外发行的情况、能否打入海外华人以及原著居民的文化圈等问题,这对我们推进影视作品出口是很有帮助的。柠萌影业负责人苏晓在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论坛上曾说,“国产影视剧在讲故事的方式、题材及制作水平上都与国际接轨了,无论是海外观众群体、作品题材内容还是播出平台都在发生变化,也预示着国产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是越来越有自信。”
以中国特色、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产影视作品,正在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光明网:国产影视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邓文卿:“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我们可以把“中国故事”用“中国文化”来替换一下。在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了中国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也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典故、经史子集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但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文化。讲述革命文化的作品也很多,每年国庆、“七一”“八一”这些时间点,都会有一些相应题材的作品推出来。电影这两年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战狼2》《红海行动》的推出,对我们的电视剧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电影《红海行动》海报(资料图)
另外,讲述中国现代文化的影视作品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更好的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建设成就讲述好,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我认为,从创作的角度来看,应该不断探索更好的艺术表达手法。要把投资放在创作本身,而非演员薪酬上。我们一方面要做好创作环节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培养观众的审美水平。这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观众的审美水平提高后,必然会对文化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影视作品质量的提升。作品质量提升了,中国影视剧才能在越发频繁的对外交流中传播好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监制:张宁、廖慧
编导:张悦鑫、张璋、李方舟[责任编辑:李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