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侨中校歌:
归来,展望河山带砺
文\海南日报记者 习霁鸿
创办于1938年的海南华侨中学(下称海南侨中),1992年被国家评为“中国名校”。作为我国最早的国立华侨中学,海南侨中的校歌自然蕴藏着浓浓的“侨味”:绵绵华胄,浩浩寰瀛,海外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祖国是我们的第一家庭(最初为“第二家庭”)。归来,展望河山带砺;沐受,五千余载文明,我们经过时代洪炉的锻炼,一堂亲爱精诚。努力学业,勇往迈进,为祖国贡献力量!努力学业,勇往迈进,为侨胞争光荣!
名人创作 校歌“侨”味足
走进海南华侨中学校史馆,可知这所学校曾几迁其址、几易其名,其历史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二战抗战史。
海南侨中语文老师杨本科自2014年开始系统地研究该校历史,也参与了该校校史馆的建设。他告诉记者,二战爆发后,华侨纷纷回国支持抗日,由于他们多沿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归国,最终大量聚集在云南昆明。而归国的侨生大部分处于失学状态。为延续华侨教育、收容失学侨生,泰国曼谷中华中学、黄魂中学和新民中学等三所华文学校在昆明创办暹罗联立育侨中学,后来改名为私立育侨中学(海南侨中前身,下称育侨中学)。
在由育侨中学发展为海南侨中的过程中,成立于1941年的“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是其中的一个阶段。而海南侨中的校歌就是沿用了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校歌,该歌曲创作于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成立后不久,由国民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岭南三杰”之一陈树人作词,著名作曲家张定和作曲。
歌词中,“河山带砺”语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国以永宁,爱及苗裔。’”“河山带砺是古代帝王分封功臣的誓辞,也就是说即使黄河细如衣带,泰山小如砥石,但国家依旧存在,誓约依旧有效,比喻国基坚固,国祚永存。”杨本科说,“‘亲爱精诚’则是黄埔军校校训,‘努力学业,勇往迈进’是国立第二华侨中学的校训,这些都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
“海外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祖国是我们的第一家庭”点明了侨生侨居海外的特点。“归来”是指华侨回国参加抗战,这是当年海外华侨爱国的主旋律。
“当年学校如何请到两位名人写校歌,由于时隔久远已经难以考究。”杨本科说,但一个国家部长级别的人物能为一所中学写校歌,比较罕见。“由此可见,国立第二华侨中学当时的社会影响以及学校受到的重视程度是非同一般的”。
杨本科介绍,考虑到海南与东南亚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抗战胜利后,为了方便侨生入学,该中学于1946年搬迁到海南现校址,1988年海南建省,校名定为海南华侨中学,并沿用至今。
沈从文、张兆和夫妇与侨中的渊缘
抗战时期,西南联合大学设址昆明,育侨中学的学生也因此有机会得到了西南联大教授们的滋养,其中就包括了沈从文与其妻子张兆和。
杨本科翻阅相关书籍得知,1938年4月,沈从文只身来到昆明,同年11月,张兆和带着沈龙朱、沈虎雏二子与沈从文团聚。沈虎雏在《沈从文的从武朋友》中写道:不久,妈妈应卢校长邀请到育侨中学教英文,爸爸每星期上完西南联大的课,下乡日子也去龙翔寺(注:育侨中学设在昆明市呈贡县龙翔寺)讲两堂义务课,家里因此常有年轻华侨朋友来玩。
战乱时期,物价飞涨,沈从文一家的生活相当困窘,但沈从文到育侨中学兼课并不收取报酬,而育侨中学的学生们也会帮助沈家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沈从文曾回忆:华侨同学遇到我们一家大小四口挑了蔬菜粮食油盐柴米在人丛中挤得有点狼狈时,一定争着来帮忙送到家里去。这些同学是来自南洋各个不同地方的,有的和家中人早已失去联系,生活相当穷困,有的又还经常有点接济。他们品质中最可贵的一点,是在困难中相互热情帮助的精神,表现得特别好。常常一个人把家中寄来的钱完全借给大家作伙食,并不指望收回,等于全部捐献!年长一些的关心年幼的学习和生活,也成了一种习惯。这些好品质给我印象很深。
“后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出国远征,需要一批懂缅语、英语和东南亚各种方言的随军翻译,育侨中学许多学生加入了远征军的行列。临行前,他们唱了一首歌鼓舞士气,据沈虎雏先生回忆,这首歌就是沈从文特地为学生创作的。”杨本科说。
在《忆呈贡和华侨同学》中,沈从文跟华侨学生曾约定在北京见面,他想让学生“看看北京的花,看祖国一切新建设,看看生活在当前的年青一代,由于国家好了,社会本质变了,亿万人民的劳力和无穷无尽的聪明才智都用出来了。只要能回来看看,一定会深刻鼓舞同学们更加热爱祖国,而且知道此后应当如何来为国家为更年青一代多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