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文的俄罗斯姑娘唐曦兰
孙嘉熙
对于俄罗斯姑娘安娜斯塔西亚·巴达列娃(Podareva Anastasia)来说,尽管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将近7年,但深深热爱着中国文化的她依然热衷于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
在父亲影响下接触中国文化
安娜斯塔西亚·巴达列娃是“95后”,有个诗意的中文名——唐曦兰。她生活成长的故乡梁赞,在俄罗斯是个有着鲜明人文特色的城市,父亲对外国文化很感兴趣,不仅在平时喜欢购买具有各国文化特色的电影碟片,还在家收藏了不少各国经典著作。在潜移默化下,唐曦兰对中华文化有了最初的印象。她不仅喜爱李小龙与成龙的电影,还初步了解了老子、孟子与庄子等的哲学思想。
尽管唐曦兰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从小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学习,但是在入读高中后,她和父母都认为“若有机会,最好再学一门外语”。高中毕业之际,唐曦兰对学习中文产生了兴趣。父亲也很支持她的决定,“中国历史悠久,中国发展迅速,学习中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仔细考虑后,唐曦兰决定到中国学中文。
从东北到江南的求学之路
2013年,18岁的唐曦兰在长春大学读了1年预科,中文水平提升很快。有了这样的语言基础,她被浙江理工大学中文系录取,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因为只系统地学习过1年中文,唐曦兰在读本科第一年时面临的学习压力不小。还没来得及起中文名字的她在第一次上古代文学课时,因为名字“太过显眼”而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对课堂内容一知半解的唐曦兰只好回答说:“老师,不好意思,我不知道。”
唐曦兰深知自己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才能跟上教学进度,因此她除了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外,也经常向班上的同学寻求帮助。经过不懈努力,唐曦兰逐渐跟上了教学节奏。让她感到更开心的是,在古代文学老师的建议下,她从《诗经》中选了“曦”“兰”两个字作为自己的中文名,并以最感兴趣的朝代“唐”冠以姓氏。从此,她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唐曦兰。
走进中文文学世界
在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现当代文学后,从小就对诗歌很感兴趣的唐曦兰认为,通过学习中国诗词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相较于古诗,她更喜欢现代诗,学习起来也更得心应手。从大二至今,她喜欢上了中文诗歌创作,还多次和其他有共同爱好的来华留学生一起参加中文诗歌朗诵比赛。
唐曦兰的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是“果戈理《狂人日记》与鲁迅《狂人日记》比较研究”。她解释说:“中国人很熟悉鲁迅的《狂人日记》,但对果戈理的同名作品了解相对较少,虽然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不同,但后者的创作形式和思想核心曾给了鲁迅启发。”
本着借助理论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想法,唐曦兰攻读研究生选择的是艺术学理论专业,仍在浙江理工大学就读。目前她正致力于完成自己的研究生论文《楚瓦什民族服饰的审美思想研究》,她说:“我希望可以为楚瓦什文化做一点记录。”
希望未来可以留在中国
和很多来华留学生一样,唐曦兰在初到中国时也感受到了“文化冲击”。在刚到中国的两年中,她比较抵触和人交流。在另一名留学生朋友的不断鼓励下,唐曦兰才逐渐走出来,“因为觉得自己中文不好就不敢说,但是越不说就越没机会提升,因此必须要勇于开口”。
唐曦兰不仅要面对来自文化差异的挑战,同时也要面对来自生活上的挑战,后者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对气候的不适应。在长春读书时,她并未感受到太大的不适应。但当她到杭州读书后,气候差异让她很是不适。“这里的夏天实在是太热了,白天我都尽量少出门。虽然已经在这边待了6年,还是偶尔会在三伏天有想回家乡的冲动。”
在饮食方面,唐曦兰适应得很快。她偏爱中国的面食,“不仅口味多样,而且原料丰富,我有时间也会自己学着做一点”。她也尝试过江浙的很多菜肴,但“感觉有些清淡,不太喜欢”。尽管如此,她依然深深着迷于浙江的风土人情,在浦江县开展社会实践的3个月里,尤其爱当地充满古朴风格的传统木制建筑。
展望未来,唐曦兰希望毕业后可以继续留在中国,从事国际文化与教育交流方面的工作。“希望能从事中俄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在中国的乡村创业,因为那里有着中国文化的根,值得我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唐曦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