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讯】中国教育部10日下发通知,对国际学生进入中国高等院校本专科阶段学习的申请资格进行调整。《通知》明确,对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而本人出生即具有外国国籍的学生,必须在最近4年内,在国外居住2年以上才能申请国际学生资格。新规一出,众人皆拍手称快:“假留学生”的漏洞早该堵上了!
广州市黄埔区是广州市外籍人员集中度较高区之一。图为4月23日,尼日利亚留学生胜代(SUNDAY)结束了14天的居家健康管理,他在进入小区前接受体温检测。(图片来源:中新社)
近些年来,中国高校中出现了一个怪现象:明明是黄皮肤黑头发、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却以“留学生”身份混迹校园。追根寻底,这些学生虽然具有外国国籍,但本人常年在中国境内接受基础教育,最终以“留学生”身份“低门槛”入读中国高校。
这个“低门槛”有多低?网上流出的一些高校对留学生的入学考试简单得离谱,即使是名校,想跻身其中也不难。以2020年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本科)录取要求为例,不需要笔试,只需准备申请资料,参加面试,就有机会被录取。国内学生想考清华北大,竞争之激烈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是如果你有外国护照,事情就简单多了。参加国内高考连普通一本都上不了的学生,一旦变身国际学生,就有可能轻轻松松读名校。
规则有漏洞,自然会引来钻空子的人。面对国际学生和国内考生入学门槛的巨大落差,一些人开动脑筋,通过“赴美生子”等各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外国人”,接着再“出口转内销”,让孩子避开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轻松叩开名校大门。为此,很多人感叹“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学得好不如生的好”。
此次中国官方出台新规,终于堵上了“假留学生曲线高考”的漏洞,遏制了教育不公平现象蔓延。但是,如果仅止步于此,那还远远不够。管住了假留学生,但货真价实的留学生目前也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如学术素养不高,违反校规校纪等。除了入学门槛低,这些留学生在学校还享受一系列“超国民待遇”,去年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异性学伴”的新闻曾引发舆论哗然。
中国高校对留学生为何如此“包容”?究其原因,还是“国际化”指标在作怪。中国多年来在评价一所大学的质量时,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中,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数量一直被视为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在招生宣传中,国际化也始终是各大学突出强调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留学生成了装点门面的香饽饽,自然而然享受起了“宽进宽出”的特殊待遇。长此以往,留学生群体问题多多。虽然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但留学生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堵住明显的漏洞,不让假留学生浑水摸鱼,更重要的是从长远着眼,站在全局高度,对留学生的入学资格、培养、考核机制进行通盘考量,并随之改革。
近两年,外界看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迹象。如复旦、人大、武大等名校去年先后清退一批不合格留学生;前不久,教育部曾下发通知强调,要高校严格招生审核、过程管理和评审制度,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不盲目追求国际化指标和来华留学生规模。今年两会期间,也有政协委员针对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现象,提出要转变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思路,尽快降低对高校留学生数量指标的要求,确立外国留学生学业水平基准。
教育部这回出手遏制“国际高考移民”为规范留学生培养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转化思路,从重视留学生招生数量转为重视留学生教育质量,提高留学生招生、考核、毕业等各项标准,弥合国际学生与国内考生之间的巨大落差,让那些以混文凭为目的的人“混”不下去。这既是对教育公平底线的坚守,也是对中国高校声誉的维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