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留学生都喜欢看TED Talk,一方面可以练习口语和听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把TED当作练习演讲的标杆。
而TED呢,在美国是非常有名的演讲节目,经常会邀请各行各业的精英来分享有趣的话题,传达人生哲理。一般来说,TED的每段演讲是18分钟,如何在18分钟内保持口齿和思维的清晰,以及如何在18分钟内让观众理解哪些或高深、或专业的知识也是不小的挑战。
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小到自我介绍,大到课题汇报,每个人都避免不了在公众面前演讲,有的人从容淡定,而有的人不知所措。
那么,到底如何能像TED嘉宾那样做一场精彩的演讲呢?
TED的演讲基本都在18分钟以内,也有很多是不到10分钟的,但无论多久,演讲者都需要严格地把控时间。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对于讲话的人,都是一个不断修改和调整的过程。
有很多同学觉得,一个好的演讲,就是应该游刃有余,自己把那些战战兢兢、就差点把每一句话都背下来的同学甩了好几条街。但事实上,“游刃有余”应该建立在“一切都在安排内”,而不是时间过长或过短。
时间太短了,就算你有走哪聊哪的本事,多余的话也都是没有用的“裹脚布”;
而时间太长了,也不要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演讲“很有内容”,那只会有一个结果——“前精后塌”,多余的时间和内容都会被砍掉。
所以,演讲是一个在限定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结构化,经过不断的反思和组织,去掉无关的花边,最后只留下条理清楚的精华的过程。就这一点,在还没等走上那个讲台之前,就值得大多数同学好好磨练。
TED的口号是ideas worth spreading,值得传播的想法。
很多同学会在这一点上踩到两个坑。一个是对讲什么东西非常疑惑,觉得自己没什么好讲的内容,或是觉得自己的内容到不了规定的时间。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点,那就是——分享。
想象一下,当你上学的时候,想让父母给自己买游戏机,如果他们不同意,那事情就自然而然进入一个“劝说”的阶段。
你也许会说一下“前因”,这个游戏机有多么好,画质多么精致等。
然后再说一下“后果”,保证自己不会落下学习,以后会利用它达到什么目标。
其实,这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当你把自己真正地放入了分享者的角色,有了向他人介绍的热情,你就会发现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可以分享。就这样,你带着一个分享宝贝的心情来和别人交流,你还会紧张吗?
另一个坑就是有太多东西想说,生怕说不清楚被老师扣分,被领导责骂。于是这就回到了上一点,构思和组织在演讲中的重要性。而演讲技巧也并不仅仅指的是“如何说话”,其实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内容”。
据了解,大部分同学都是直接着手演讲稿和PPT,直接省去了构思和组织的过程,这是错误的。
只有先想再做,才能提炼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重要,哪些应该详细解释,哪些应该一笔带过。这样做除了能有更清晰的内容,还能把控好自己的时间。
一些演讲小白走上台之后,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语速,习惯性地越讲越快。不仅让观众不知所云,跟不上节奏,还会被人看出来那显而易见的紧张,尤其是对于一些在重大场合的分享会,还会被人怀疑业务能力不过关。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适当的时候停顿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讲到关键词的时候停一秒表示强调,在翻页的时候停两面给观众思考的时间,这些都是演讲的小tips。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思想控制住了,身体控制不了怎么办?
有的同学一上台就抖得跟个筛子一样,或是心脏咚咚咚快到有点发懵,声音也轻飘飘地颤抖起来。其实,没人在演讲的时候不紧张,就连马云,肯定也会在上台前想东想西,想好可能在台上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该如何应对。
所以,练习是最能够克服紧张的方法。当你特别熟悉自己的演讲内容,心态会自然而然地放松一些,就算紧张,也不会出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还有,如果在演讲中发生了小失误,不要担心,即使事情没有在完美的进行,也不会影响你后面的介绍和分享。
最重要的一点,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要提前计划好手势...一方面,很有可能会发生记着手势,不记得自己要说什么的情况。另一方面,事先规划可能会导致手部动作僵硬,看起来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此外,如果别人的问题让你不知道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部分,或是坦诚又委婉地说这部分自己还没有研究,但你研究了什么,现在又是什么状况。这样的回答方式总比直接说“我不知道”要好,因为没人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听一个不专业的分享。
在美国,留学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演讲,有时是简单的作业汇报,有时是项目分享,有时是小组参赛,但无论是那种形式,结果肯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勇敢地打出自己的“招牌”,学会正视恐惧,面对疾风吧,哈撒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