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各位老师一定灰常开心。
前些天看到一个段子,说:为什么要放假呢?因为老师一口气教了熊孩子四个月,已经挺不住了;那为什么又要开学呢?因为家长们带了熊孩子两个月,也马上就要不行了。
▲老师内心OS:各位家长,现在娃儿是你们的了!
真是风水轮流转,谁不带娃谁觉得爽。
别看老师们假期里很开心,他们平时的工作还是非常辛苦的——我有一个工程师朋友,平时工作没日没夜,有一天心血来潮,去女儿的学校当了半天志愿者,回来就发朋友圈说再也不抱怨自己的工作苦了,当老师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呢!
中国老师辛苦了,只能趁放假休息一下;美国老师不高兴了,他们可是要罢工的!话说这两年美国老师罢工的浪潮一波接一波。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来八一八——
美国的老师为啥总是不高兴?
1
我在洛杉矶的朋友小麦妈,今年年初有很长一段时间寝食难安,原因就是——她家两个孩子所在公立小学的老师们罢工了!
学校仍然开放,就是正式老师都去游街抗议了,只剩校方临时找来的代课老师维持学校秩序。重要的课程勉强还能上上,但像一些“无关紧要”的,比如艺术课啊体育课啊就停掉了,多出来的时间让孩子们在操场上放风。
小麦妈开始请了两天假在家带娃,给孩子补补数学什么的。后来总不上班也不合适,就把孩子又送去学校玩耍了两天。接着她又在朋友圈里搜肠刮肚地寻找可以帮她临时代管几天孩子的全职妈妈……
“不堪回首、一地鸡毛。”小麦妈和我聊天的时候,一连在屏幕上打了十几个“哭脸”。
不光是洛杉矶,从去年到今年,美国各地的老师都在罢工。
▲美国2018年-2019年5月,教育工作者罢工图鉴:绿色为罢工和抗议导致教育工资和资金增加,红色为:罢工和抗议并未导致政府采取行动(图片截自维基百科)
从城市到乡村,从最贫穷的州到最富裕的州。老师们在丹佛、洛杉矶、奥克兰罢工,在亚利桑那、科罗拉多、肯塔基、北卡罗莱纳、奥克拉荷马,佐治亚和佛吉尼亚罢工……
美国劳工局的统计数据说:2018年全美有50万人罢过工,其中40万是老师。
罢工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
美国老师收入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
记得儿子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莫斯老师,是个特别尽职的美女。儿子一年级结束之前,她突然告诉我明年就要离开学校到别的州去生活了。
我急忙问莫斯“为什么”,她叹了口气说:
这样的情况在后来的几年里屡见不鲜。我两个孩子的学校里就时常有老师因为经济原因离开,去生活成本更低的州工作。
全美的教师工资在近几十年来都在低位徘徊。根据美国教育数据中心的调查,考虑到通胀因素之后,从2000年到2017年,全美教师工资下降了大约1.6%。
而在个别州,比如亚利桑那和北卡罗莱纳,教师工资下降了超过10%。
而与此同时,全美的平均工资是在增长的。
在加利福尼亚州,教师工资虽然是上涨的,但是生活费用的上涨速度更快。
▲2018年4月26日-5月3日,亚利桑那州全州教育工作者罢工,以至2020年教师加薪20%结束
在美国,老师不允许体罚学生。甚至,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连“骂”学生也不行,只能“以理服人”、批评教育。
如果批评教育也不奏效怎么办呢?最常用的办法是time out,更严重的才是暂时停课。
那么平时老师怎么鼓励孩子们按时完成作业,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呢?
答案是:表扬和奖励。
所以,老师不光收入低,他们还喜欢“乱花钱”。
比如,我女儿一年级的老师,特别喜欢用毛绒玩具奖励好好写作业的小朋友;
我儿子的四年级老师则发放“代金券”,月底可以用券去向她换礼物……
这样一来,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拼命好好表现,比如我儿子,就曾经在一个星期里赚了老师50多块美金。
公立学校不收学费,除了教材,多数学校连铅笔橡皮都免费提供……上学不但不花钱,还挣回一堆东西来,我经常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对不住老师。因为我知道,其实这些奖品,绝大部分是老师们自己出钱购买的。
▲国外甚至有专门的博主教家长怎么应对老师总给孩子奖励糖果
不光是穷,美国老师在和同学历的人群做比较的时候,常常会感觉自己有点“衰”。
最近我在一所大学进修。偶然得知我的某位教授是斯坦福的博士……这样闪亮的学历,换了其他职业估计早就飞黄腾达了,可是这位教授毕业几十年,至今连学贷都还没有还清。
她经常自嘲说自己其实很多选择机会的,但无奈就是喜欢教书,只好就这样清贫一辈子了。
伯克利大学的学者曾对老师工资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与接受过同等教育的人们相比,美国女性教师的收入低15.6%,男性教师的收入低26.8%。
▲美国教师平均工资图鉴:颜色从浅至深-平均工资由低至高,其中最高为纽约:79636美元,最低为南达科他州:42668美元。(图片截自网站NICHE)
在我看来,美国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挺负责的。
比如说,前段时间,女儿最好的朋友转学了,她心情有点低落不肯说话,老师立刻就发现了,不光发邮件跟我探讨对策,还特别安排了班里特别和气的几个小朋友陪女儿一起玩,帮助女儿重新交朋友;另外,老师还让女儿帮助组织班级活动,既锻炼了她的领导力,也能让她重新高兴起来。
我把这段经历发到朋友圈里,有的朋友就留言说:美国老师连这样的事情都管啊,一定是工作轻松的原因才会这么关注小朋友吧。
其实,美国公立学校的老师,特别是高年级老师,工作并没有绝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轻松。
洛杉矶联合学区的老师Joseph Zeccola在写给《赫芬顿邮报》的文章中说:
我的一个英语班上的孩子,人数已经达到了38个。我知道很多老师班上的学生甚至会超过40个。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用15分钟时间来和每个学生讨论他们的文章,我一共就要花上9.5个小时。
为了给一批文章评分,我在放冬假的时候要和AP文学课上的高年级学生一起花11个小时,用来探讨可以选择的“参考书目”;然后我还要花上一整天去准备考试……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给每个学生应得的关注。
▲《死亡诗社》中叛逆的基汀老师
为什么老师会那么辛苦呢?主要原因还在“师生比”越来越高上。
随着老师收入的减少,老师离职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生人数却在增加,因此很多学区只好在每个班级里塞进更多的学生。
除了上面这些原因,美国老师不高兴的“点”还有很多。
比如:教育经费不足。
Joseph老师就向媒体抱怨说:
“我在洛杉矶南部贫困地区教了12年书,在我们的学区里,76%的学生经济困难。那里的许多学生都在经历家庭变故(trauma)——我的一些学生无家可归,一些学生想要自杀,一些学生正经历身体和心理的虐待,还有一些学生的朋友或者是家人受到枪支暴力的威胁。
我曾要求学校支付费用,给我们的孩子雇佣更多社会工作者。这花了老师和学校管理层整整三年的时间去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
“洛杉矶学区允许各所学校自己决定如何分配学区拨款。但是学校永远没办法得到足够的钱。”
▲电影《讲台深处》中位于避难所的教室
Joseph老师还向学区提出了“直击灵魂”的几个问题——
学校有没有图书管理员,可以教孩子如何爱上书籍?
有没有护士,来应对突发的疾病或者伤害事件?
是否雇佣了社会工作者,来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
“在我的学区里,学校可以付得起其中一部分的费用,但却没有办法支付所有费用。”
“加州是美国最富裕的州,更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为什么在这里,连护士、图书管理员、咨询师、心理学老师和社工都成了学校的‘奢侈品’呢?”
许多教育专家都认为,在过去十年中,美国的公共教育已“陷入困境”。他们发现,美国大多数学校在2008年经济大萧条中都受到了打击,直到2015年,美国有29个州公立学校的“学生人均年拨款”仍然比2008年还少。
而某些地区的情况比其他地区更严重,以德克萨斯州为例,该州东部的学区,特别是休斯顿地区,每年每个学生获得的拨款要比美国全国水平(11841美元)低33%。
▲电影《皇家俱乐部》剧照
2
美国老师的罢工,基本都以老师的完胜宣告结束——
-
奥克兰的老师获得了11%的加薪;
-
洛杉矶学区的老师获得了6%的加薪;
-
另外,学区还承诺降低班级规模,增加心理咨询师、图书管理员和护士的职位……
钱从哪里来呢?除了政府增加拨款,许多学区还决定把管理人员裁撤下来……
可是罢工虽然让老师高兴,家长和孩子却像我在开头提到的小麦妈一家那样,“不堪回首,一地鸡毛”。
这么看下来,我们中国的学校和老师,就真的有很多美国教育比不上的优点。
4年前,特老师写过一篇《请珍惜我们的高质量免费教育和认真敬业的好老师》,对比中美老师的差异。这两年,又发现了更多美国教育的“槽点”——
比如3到5岁的幼儿教育,在美国就是完全自费的。我家老三在美国上个最最普通,主要在玩儿的幼儿园,一个月学费就要1500美金。而我家老大小时候在国内上公立幼儿园,学费只有1000人民币,还包饭!加300块,每天下午就有一对一钢琴课。
美国k12公立教育,说是免费,但差学区教育质量堪忧,好学区除了学区房价格高,每年还要付一笔不菲的房地产税。
我的一个朋友家住好学区,每年的产税要支付将近两万美金。
她诧异地向我抱怨,说:“房产税不是会拿很大一部分支援学校吗?为什么老师收入还是那么低呢?”
再说说美国大学。好大学特别是私立,真是分分钟能让中产变破产的节奏。
公立大学一年学费两三万美金,私立大学六七万美金...加上生活费用,已经成为了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压力。
和贫困家庭不同,美国中产家庭的孩子往往申请不到学费减免和助学金,这就让他们的求学之路格外难走。
普通美国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支付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美金的代价。而在中国,大学四年学费几万块人民币,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任正非说:大国的竞争归根结底要看教育。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真不会输。
我有一个朋友,在硅谷一家知名美国公司负责招聘。前两年,他回国去给中国分公司招人,开出了很高的薪水,结果居然还招不够人。原来,中国高科技企业薪水给得更多。
朋友还告诉我:
今年美国四处兴起的教师罢工,归根结底是美国教育矛盾的集中爆发。
正如美国许多教育工作者所说,因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投入,无法立刻影响选票,所以政客们永远不会把教育放在关注焦点的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