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驻美小记者的第一年,心中满怀着激动和期待。从二附SPAS项目到美高,遇见了不同的人,经历了不同的事。从赴美前的焦虑,到赴美后的释然,一切难忘的人和事都奠定了笔者的成长。写作既是爱好也是习惯。一直坚持着这个习惯,试着用笔墨记录下这段坎坷却回味无穷的旅程中的人和事。
走近美国,感受文化差异之美
赴美三个月,对美国生活已逐渐适应的我,也感受到了一些中国和美国文化上的强烈冲突。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浅谈一下我所感受到的中美文化差异。
首先,中美家庭观念的差别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在中国,晚辈对于长辈必须注重适当的礼节。但是在美国家庭中,他们缔造了一种深厚的家庭观念,那就是人人平等。因为他们认为,做到平等对待便是对你最大的尊重。在称呼上便可直观地体现:在美国家庭中,晚辈直呼长辈的姓名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他们从不会认为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平等对待也体现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在十八岁之前,父母会为其子女承担必要的教育义务。但在成年之后,一切人生的选择都要由子女亲自作出,并为之负责。这一点在我住家孙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她就读大学期间,由于一位亲戚是大学教授的原因,为她提供了一份去加拿大知名大学就读的机会,并且学费减半。在这样如此诱人且宝贵的学习机会下,住家孙女却是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了这个机会,只因为想和家人离得近些。在和我住家的聊天中获知,她的父母很希望她可以去加拿大深造,但他们却未强迫于之,反之让她跟随着自己的选择,去追求她所期待的未来。在听过住家孙女的故事后,我很受触动,如果我面对这样的机会,我很难不听从父母的建议。同时对于美国的家庭观念表示尊重:让孩子在成年后作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即使和父母的观念相悖,父母也不会做出过多的干涉。这体现出了美国家庭中平等对待的原则。
美国的聊天方式和中国也差别甚大。中国人很有集体观念,大局观念,会照顾到熟悉的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可是对于陌生人,我们却被教育要保持警惕。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父母从小教育我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示好。这导致了中国人之间的交谈往往发生在相互熟悉的圈子里,不太在乎身边陌生的人,即使他们很想加入其中。而在美国文化中,他们很愿意与陌生人打交道,有时是一句问候,有时是寻求一个小建议。这会让人体会到十足的热情,并获得有机会参与到他们的聊天中。记得在一次午饭时间,我来到了一桌满是美国同学的餐桌。起初,他们聊的火热,我感受到了一丝的不安和拘谨。可当他们聊到一个关于食物的话题时,一名和我学习同一个课程的的同学突然转头问我,想要了解中国的美食佳肴,我便开始侃侃而谈。当听完我对中国食物的描述,他们表示出了很感兴趣的样子,并逐渐延伸话题,从学业方式到课余生活,我们兴致勃勃地聊了一整个午饭时间。顿时,我感受到了美国聊天方式的巨大特点,愿意将身边的陌生人带动起来,并将其融入到集体中。而聊天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在排队买单时,身边的陌生人会主动与我分享当天发生的趣事;在自动售卖机买饮料时,陌生人会咨询我的意见,问我想买什么。即使这些聊天看似无足轻重,但他却带给我了一份热情,同时也让我想将这份热情传递给更多人。
美国的文化差异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接触这样的文化过程中,虽有微微的不适感,但这正让我体会到了文化差异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