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费用:学费以及食宿的开销,权重为35%。
B. 学业竞争压力:同样占35%。
C. 学校新生录取率:占10%。
D. 工程项目:该校的工程项目是否特别出色。
E. 校园犯罪率:数据来源于校方本身。
现在正逢申请季,大家都想上名校,但是就读名校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很多学生的梦校都榜上有名,在精英大学读书,来自同龄人的压力很大。
试想一下,高中时都是佼佼者,申请时以高标化,丰富的课外活动,杰出的学术大奖从几千几万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被招生官选中。
你披荆斩棘进入梦校,发现在这个世界级的精英聚集地,唯一不缺的就是各路牛人,自己原来认为了不起的存在也黯然失色。
总有同学能进入你瞠目结舌无法企及的高度,而你所能做的就是陷入新的一轮“闯关打怪”的战斗中,不断压榨自己,用自己的表现去证明我还是配待在这里继续学习的,我还可以做得更好。
搞定了Assignment,Quiz接踵而至,下面又是Lab,完了之后是Test,以为松了一口气才发现还有一大堆的Paper还没有写,搞完之后以为可以稍微放松才发现又到了Final!对名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成绩的GPA像是头上的“紧箍”。
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这些精英学校里的学生,表面看起来,他们是如此的出色,可以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平衡实习工作,课外活动和各种社交活动,而且每时每刻他们看起来都是如此的自信和充满斗志。
但是,这只是表面,内心里可能已经经历过一次又一次崩溃,这种旁人无法察觉的『默不作声的崩溃』很容易真正压垮学生。
重点提一下国际生,尤其是最大的留学生群体,我们中国学生。
因为语言障碍(毕竟不是母语)、文化差异、高昂的学费(担心对不起父母的付出),以及骨子里看重成绩的价值观,一路走来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中国优秀学生往往承担更大的压力。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近年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45%的中国留学生称出现抑郁症状,29%的人称有焦虑症状。
相比较美国大学的同龄人,他们的抑郁比例和焦虑比例只有13%左右。
事实上,在校学生的精神健康,尤其是名校的学生的压力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但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是这些世界级别的名校,他们更加重视的还是那些可以直接转化为竞争力的可以量化的技能,而不是那些无法量化的如情绪管理,自我觉察,对于逆境的承受能力等的心理“软技能”(soft skills)。
一所名校带给学生的应该是更长久更永恒,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情绪管理、自我察觉。
这包括建造一个有效和健全的校园支持系统,一个对自身情绪问题和精神状态可以坦然面对和探讨的场所,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心智上获得更多成长的平台,而不是仅仅只是关心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这样当他们最终走出校园的时候,他们会有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可以帮助他们应对今后人生挑战的工具箱:不管是批判思维,还是毅力,抗击打能力,或者是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和容忍,这些将会成为他们的财富并引导他们陪伴他们去发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虽然这些技能是无法被量化的,当然也无法和人比较,但是这些将会帮助学生克服完美主义的怪圈,在人生某个最黑暗最抑郁的时刻点亮你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