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吴亦凡的“3000万粉丝”和虎扑打起来了!随后,他本人更是下场diss,微博转发已经达30万。
事情的起因是,虎扑网友发了一段视频质疑吴亦凡在《中国新说唱》上的rap表演不够专业。
虎扑上类似的帖子让吴亦凡粉丝坐不住了,有粉丝帖出了网址链接,号召3000万粉丝一起举报。
事实上,,追星可不是现在才有的。民国时的大佬们也有过追星经历,只不过pick偶像的形式不同而已。
萧伯纳
上海新闻界在1933年初即传出77岁高龄的萧伯纳在宋庆龄、蔡元培、鲁迅、杨杏佛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邀请下,将乘不列颠皇后号到上海作短暂访问的消息。
萧伯纳尚未到沪,各大媒体已掀起“萧伯纳热”。2月2日,《申报·自由谈》发表郁达夫的《萧伯纳与高尔斯华绥》:“我们正在预备着热烈欢迎那位长脸预言家的萧老。”2月9日,又发表玄(茅盾)的文章《萧伯纳来游中国》;2月15日起连载宜闲(汪倜然)翻译的萧伯纳的小说《黑女求神记》。
而在萧伯纳抵沪的当天和次日,《申报·自由谈》还连续两天刊出“萧伯纳专号”,其中有何家干(鲁迅)的《萧伯纳颂》郁达夫的《介绍萧伯纳》、林语堂的《谈萧伯纳)、玄(茅盾)的《关于萧伯纳》、郑伯奇的《欢迎萧伯纳来听炮声》、许杰的《绅士阶级的蜜蜂》和杨幸之的《 Hello shaw》等等。
萧伯纳访沪期间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史沫特莱、林语堂等合影。
《萧伯纳在上海》这本书的鲁迅序言以及该书的《写在前面》(应该是秋白执笔)都是大可一书的佳构。从《写在前面》的末尾落款的时间(2月22日)上看,鲁迅和瞿秋白在几天内就“剪刀加浆糊”地编好了这本“未曾有过先例的书籍”。
鲁迅对这部《萧伯纳在上海》堪称重视除了为该书写序,亲自设计封面之外,还亲自写广告语,刊登在1934年4月上海联华书局发行,瞿秋白翻译的《解放了的董吉诃德》书末:
萧伯纳一到香港,就给了中国一个冲击,到上海后,可更甚了,定期出版物上几乎都有记载或批评,称赞的也有,嘲骂的也有。编者便用了剪刀和笔墨,将这些都择要汇集起来,又一一加以解剖和比较,说明了萧是一面平面的镜子,而一向在凹凸镜里见得平正的脸相的人物,这回却露出了他们的歪脸来,是一部未曾有过先例的书籍。编者是乐雯,鲁迅作序。
鲁迅
广告中称该书“是一部末曾有过先例的书籍”,把萧伯纳比喻成“平面的镜子”,使“一向在凹凸镜里见得平正的脸相的人物,这回却露出了他们的脸来”,“未曾有过先例”指的正是萧伯纳访华洞见出中国文人的真实嘴脸。
可见鲁迅和瞿秋白编辑此书所真正关注的,也许并非萧伯纳本人,而是中国文坛借萧伯纳访华事件而折射出来的众生相。与其他知名作家来访的差异或许在于,萧伯纳的闪电式访沪正使华界众生相得以凸显。
因此,编了一本书,鲁迅仍意犹未尽,在2月23日所写《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一篇中,鲁迅仍在继续萧伯纳“并不是讽刺家,而是一面镜”的话题。也正如鲁迅在《萧伯纳在上海》的序言中所说:
萧在上海不到一整天,而故事竟有这么多,倘是别的文人,恐怕不见得会这样的。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所以这一本书,也确是重要的文献。在前三个部门之中,就将文人,政客,军阀,流氓,叭儿的各式各样的相貌,都在一个平面镜里映出来了。说萧是凹凸镜,我也不以为确凿。
施蛰存
鲁迅讽刺的这些“样貌”,在施蛰存多年后的回忆中可见一斑:过了几天,李尊庸送来了七八张照片,我在二卷六期的《现代》上选刊了六张,其中有一张是《现代》所独有的,可惜现在我已记不起是哪一张了。
有一个上海文人张若谷,一贯喜欢自我宣传,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不知以什么记者的名义,居然能混进宋宅和世界社,每逢摄影记者举起照相机的时候,他总去站在前头。萧伯纳在世界社靠墙壁坐着,让记者摄影,张若谷竟然蹲到萧伯纳背后,紧貼着墙壁。
记者没有办法,只好把他也照了进去。洗印出来的照片是:他的整个身子都被萧伯纳遮住了,只从萧伯纳肩膀底下探出了个头面。这张照片使我很厌恶,但是我当时还不懂得照片可以涂改,就只好照样给印出来。正因当初没有今天司空见惯的图像处理技术,《现代》才得以为后来的读者给鲁迅讽刺过的“样貌”立此存照。
瞿秋白
《萧伯纳在上海》的《序言》由于是鲁迅所作,更为人熟知。而可能主要是瞿秋白执笔的《写在前面》则值得多介绍几句。《写在前面》的副标题为“他非西洋唐伯虎”,文中侧重讨论的是萧伯纳的“幽默”这一话题:
萧伯纳与宋庆龄
萧伯纳在上海不过半天多功夫。但是,满城传遍了萧的“幽默”,“讽刺”,“名言”,“秩事”。仿佛他是西洋唐伯虎似的。他说真话,一定要传做笑话。他正正经经的回答你的问题,却又说他“只会讽刺而已”。
中国的低能儿们连笑话都不会自己说,定要装点在唐伯虎徐文长之类的名人身上。而萧的不幸,就是几乎在上海被人家开成这么一个“戏台上的老头儿”。
鲁迅与瞿秋白
可是,又舍不得他这个“老头儿”,偏偏还要借重他。于是乎关于他的记载,就在中英俄日各报上,互相参差矛盾得出奇。原本是大家都把他做凹凸镜,在他之中,看一看自己的“伟大”而粗壮,歪曲而圆转的影子;而事实上,各人自己做了凹凸镜,把萧的影子,按照各人自己的模型,拗捩得像副脸谱似的:村的俏的样样俱备。
然而萧的伟大并没有受着损失,倒是那些人自己现了原形。我们收集“萧伯纳在上海”的文件,并不要代表什么全中国来对他“致敬”——“代表”全中国和全上海的,自有那些九四老人,白俄公主,洋文的和汉文的当局机关报。
我们只不过要把萧的真话,和欢迎真正的萧或者欢迎西洋唐伯虎的萧,以及借重或者歪曲这个“萧伯虎”的种种文件,收罗一些在这里,当做一面平面的镜子,在这里,可以看看真的萧伯纳和各种人物自己的原形。
- 版权信息-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1930年代沪上文学风景》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