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他乡的童年》刷屏,这部纪录片带领观众亲历世界上的5个国家的教育现场,看到教育在不同国度多姿的形态。第三集的镜头对准了印度,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居。世界500强公司中,有30%的CEO来自印度。在硅谷,印裔人才碾压华裔人才已经不是新闻了。印度的教育模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甚至是有些地方做的美国藤校还要好,而印度教育下的精英所具备的能力,也正是美国名校最为看重的,我们能从印度的教育中学到什么呢?
硅谷快要被印度人占领了,这已经不是新闻了。
根据《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今天,三大硅谷的公司苹果、谷歌、微软,后两家的CEO都是印度裔。诺基亚、日本软银集团、存储卡制造商SanDisk、半导体企业Global Foundries、制图软件公司Adobe等等,他们的掌门人都是印度裔。这一长串名字足够说明印度裔在全球科技企业中有多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印度CEO并不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他们几乎都出生于印度普通家庭,在印度完成了本科甚至是研究生学业,才赴英美深造。他们大多不是掌管公司的创始人,而是凭借强大的技术背景,在公司任多个职位,一步一步从底层干上来的。
是什么让我们的邻国成了输出CEO的国家?
9月,教育圈被一部纪录片刷屏:《他乡的童年》。这部由曾经的战地记者周轶君采访、导演的纪录片,带观众亲历世界上的5个国家的教育现场,看到教育在不同国度多姿的形态。
最近上线的第三集,导演周轶君把镜头对准了印度,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邻居,探寻这个民族卓越领先的一面来自怎样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根源。
印度式智慧:寻找替代方案
说到印度教育有一部电影不得不提:《三傻大闹宝莱坞》。阿米尔·汗饰演的兰彻是皇家工程学院的异类,他特立独行,不死记硬背,公然质疑学校的教学方法。
三位印度学霸在电影里脑洞大开,无论是电击小便者、通过网络视频来学习如何助产、用吸尘器来吸胎儿、自制发电机等,体现了影片对智慧的欣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超强动手能力。
印度人称这种思维能力叫“Jugaad”,大概意思是:“寻找替代方案”。当标准答案不可行的时候,Jugaad就出现了。
虽然你不能百分百的解决问题,但不能放着问题不去管它,能解决20%就解决20%。如果家里的花洒坏了,那就用铁桶戳几个洞,挂在水管上,就替代了花洒。
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在局促的环境中调动丰富的智慧,算是对这一教育理论的印证。
不过,印度人对Jugaad爱恨交织,“寻找替代方案”的副作用有时意味着牺牲规则。开车逆行、插队、3车道变5车道,印度大街上随处可见混乱的交通就是一例。
混乱的结果也并不常常是坏的,要不说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度呢。有人认为,印度CEO管理的天赋或许就来自于此:在混乱的环境中找到秩序,是印度社会的生存之道。
在教育上,Jugaad思想的影响就是:印度学生不接受标准答案,他们非常乐于跟老师争辩,挑战权威。老师也非常乐见学生对他的挑战——因为这意味着“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这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片中提到,“中国人很擅长‘完成’事情,不像印度人,能言善辩,不羞于表达意见,即使这些意见只考虑了一半,印度人不会等待自己有了完美的想法,才会去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完善它。”
印度式韧性:“穷折腾”的精神
Jugaad的孪生兄弟是印度人“穷折腾”的精神。
2010年,阿尔温德·库布塔曾在TED上做了一场演讲,迄今仍是TED上点击量最高的5部教育类演讲之一。他本人毕业于印度理工学院,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师。70年代时,他发现很多穷孩子没有玩具,于是他便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从废品中寻找材料制造玩具。
用吸管吹出音符、一张报纸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筒做的打气筒、吸管做的水泵、只剩一半的篮球做的数学模型、废光盘做的发电机……库布塔脑洞大开,创意无限,简直就是兰彻本人!
库布塔是“变废为宝”的代言人,他写教程、拍小视频、发布到网上,穷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玩具了,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在受益。库布塔的思路有着印度式Jugaad的影子,这种改善虽然很小,但确实给孩子带去了积极的影响,给穷孩子带去希望。
库布塔制作了大量的1-2分钟的小视频
更伟大的是,库布塔还放弃了所有发明的专利。他所有的书你可以在http://arvindguptatoys.com/这个网站找到,全部免费,每天都有1万到1.2万的下载量。实现了教育无国界,无论贫穷富裕。
印度式“穷折腾”的的确确正在给世界造福。2018年一个大热的TED演讲 ,主讲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印度裔的Manu Prakash。
他开发出一款基于折纸技术的显微镜,成本极其低廉、方便运输和维护。这款显微镜在贫困地区的疟疾防疫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Manu Prakash手里的那块硬卡纸,就是制造显微镜的全部材料了
在卢旺达,当地植物病理学家用它来检测香蕉作物上的真菌,而坦桑尼亚的孩子们用它来检测牛粪中的寄生虫。它越来越多地成为世界各国生物、科学课上每个学生可以拥有的学习设备。
毫无疑问印度是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不过乐观的印度人就是有能力在贫瘠的土壤中,种下了一朵朵“奇葩”。
印度式反思:自我组织的学习
从加尔各答出发,开车3小时,坐船半小时,在三轮车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摄制组抵达卡拉卡提村。1990年起,苏卡塔教授决定向印度的贫困村庄送电脑,卡拉卡提村是第一站,“云中学校”就此诞生。
每周,全球有一名志愿者与“云中学校”的学生互动
这里很穷,很多孩子连鞋袜都没有,电脑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特别奢侈的东西。苏卡塔教授说,如果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互联网,未来他们会严重落后。可缺老师,少课程,光有电脑管用吗?
苏卡塔教授说:令人吃惊的是,孩子们开始了自我学习。首先他们会自己发现搜索网站,他们可能会输入问题,可是看不懂英文,所以他们得学习怎么读英文。不是单独学,而是在一个小组里学。在“云中学校”,学生学会了读英文,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他们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云中学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叫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在贫困地区,采用SOLE教学法是迫于环境限制不得已的被动选择,那么远在印度果阿海滨的一所条件富裕的国际学校,采用SOLE教学法是完全积极的求变。
国际学校的学生在上课
学校创始人希尔帕·梅赫塔介绍,她创立学校的初衷是为了她的女儿:“我发现孩子的自信在不断下降,我认为这是过时的教育系统造成的,这种系统总是强调遵从和服从,孩子们应该主导自己的学习之旅。”
当然老师会关注学生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两者间的平衡。如果他们沉迷于科技,老师会带着学生出去走走,让学生了解并不是禁止他们使用科技产品,而是必须学会自我调节。
从影片中呈现出来的SOLE学习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点,第一是“自我”,第二是“环境”。“自我”现在越来越普及,国内这几年火热的“PBL”,就是基于项目制的学习,强调自主探究。
而“环境”往往却被忽略。学习并不是单打独斗,一个人就算再牛,能力也有局限。如何营造一个学习好环境,利用环境优势学到最多最好,从同伴中学习。这是印度的SOLE教育更有启发的部分。
鸿沟,印度教育的先进与落后
陈子齐是一名来自台湾的男孩,顽皮好动的他在台湾的学校里处处受挫。甚至老师让他去检查是不是有多动症,是否需要吃药。
他问妈妈:“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笨的小孩?我是不是不配来到这个世界?”
可来到印度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陈子齐还是那个好动活泼的陈子齐,妈妈刚开始还很担心他顽皮会打扰到别人。不过每当她在制止孩子的行为时,立刻就会有人说:孩子就是这样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子齐变得开朗自信,乐高天赋也被激发出来了。
在看这一集时,我常常会惊讶印度教育展现出来先进和落后的两个极端。当印度的精英阶层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资源,把视线转向世界,还有很大数量的贫困孩子挣扎在辍学的边缘。
月经在印度文化中一度是禁忌,很少有母亲会跟女儿讲述月经的知识。再加上学校卫生设备的简陋,有57%的少女在青春期就辍学。不过好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在为底层孩子奔走。
一对设计师专门为女孩设计了“月经”相关的绘本,又去相关部门呼吁,给女孩们免费发放护垫和护垫焚烧炉等配套工具,因月经羞耻而辍学的女孩减少了。
月经知识绘本
印度的整体教育水平有很多问题,但他们的精英教育,思维方式确实给全世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华裔教授张伯庚曾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们国内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关系,这一部分在纪录片中鲜少着墨。
事实上,印度理工学院(IIT)作为印度精英的摇篮、全球录取率最低的名校,为跨国大企业输送了顶尖优秀的人才。而我们前文提到的阿尔温德·库布塔和Manu Prakash均毕业于印度理工。
人才归根到底是教育出来的,印度思维方式中先进的那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辨的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等等,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思考,而这也是美国名校最为需要的能力。
尤其是排名靠前的美国名校,就越是重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为它们希望自己的毕业生将来能够在业界成为领军人物,成绩也许可以刷出来,但人格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美国名校找的是对于学校、社区、世界都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