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受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试行)》。
这个课程标准(简称'课标")提出了“人工智能与社会"、"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三大主题,“生活感知与调查实践"、“简单模拟与推理实践"、“黑箱探究实践"、“AI硬件设计实践"、“原理揭示实践"、“ AI程序设计实践"六大核心实践,以及"智能社会责任"、"人工智能意识"、"智能技术"、"应用和实践创新思维"四大培养维度。
课标强调支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校本化开发和个性化实施,且校本化开放分为两类:
1、半校本化,即将国家与地方课程进行结合调整后的校本化开放与实施;
2、全校本化,即学校依据其自身特点设计开发与实施全新的课程。
课标强调初期不以学业水平达标为培养导向,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意识、观念与能力,为后期的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因此,学校与教师将被赋予较大的自主权,以学校和学生为主体,开设旨在发展学生基础能力并支持其多样性的、灵活组织的人工智能课程。
《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标准(试行)》的发布,意味着“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显示了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以及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决心。
那么,随着“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越来越进入越来越多的拓展,传统教师会受到什么影响,将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准备应对呢?
人工智能给教育生态圈带来利好的同时也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
2017年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典礼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教育是当前人工智能冲击最大的行业!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特征及教师之困,传统教育从业者如何正确处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面对挑战的同时,如何为自身发展“充电”,发现新方向和新工具呢?
最后,人工智能给传统教育者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威胁,但也给教师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如何获得教育的“新育力”,增强学生的“新学力”,提升教师的“现教力”?未来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将会展现怎样的图景?未来教师能否突破重围,化解危机?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 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与终身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如果你是教育领域从业人员,正在考虑在新的教育面貌下进行教师转型,或为自身发展“充电”,欢迎了解全美TOP9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学院一年制教育学硕士学位课程—ITGL项目下的 STEM教育 和 数字时代教学专业。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该专业的的课程设置将帮助学生充分了解STEM教育的概念, 学习和发展如何融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学科内容,通过STEM教育把学生的零碎知识变成互相联系的整体。该专业的学生将拥有STEM课程教学专长、课程开发以及STEM学科教研领导能力。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还将通过Extended Learning就业实践项目,每周花4个小时参加与STEM教育领域相关的教育见习体验,全面了解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所采用的不同教育模式,还可以获得范例来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教育系统中。
(Digital 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如何把当今最前沿的技术融入教育领域,这是如今教育领域最热门的方向之一。本专业下的学生将通过数字时代教学(Digital 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专业课程学习如何利用在线工具和实施新的方法来管理教育数据方面的知识。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还将通过Extended Learning就业实践项目,每周花4个小时参与与数字时代教学领域相关的教育见习体验,全面了解他们所关注的领域所采用的不同教育模式,还可以获得范例来应用于他们自己的教育系统中。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啦,相信大家对于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都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