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瑞典的一所中学因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监测学生出勤情况而被罚款超过20,000美元。
这所位于瑞典北部城市Skellefteå的学校正在开展一项试点计划,要在三周内跟踪了22名学生,他们每次进入教室时,面部识别软件都会录制一名学生。以此来监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而不是老式点名。
尽管学校高中委员会声称获得了学生及其家长的许可,可以在三周内使用该软件进行出勤控制,但瑞典数据保护局(DPA)还是认为学校违反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下的若干条规,市政当局对收集的数据负有最终责任,况且学生的出勤原本是可以用不涉及摄像机监控的方式收集的。
GDPR是欧盟法律中的一项隐私法规,于去年生效,旨在加强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保护,包括面部图像。
为什么说是严重违法行为,因为学校非法处理了学生的敏感生物识别数据,但考虑到最高罚款可能达到近100万欧元,所以如今的数额似乎已经非常“轻微”了。
但是相反,德克萨斯州立法机构在2015年通过了一项法律,应家长和各区工作人员的要求,同意将摄像机置于独立的特殊教育环境中。
摄像头被放置在公共区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危险袭击,毕竟美国是不禁枪的,从而监控潜在威胁,遏制犯罪。
而且,德克萨斯州成为第一个由父母要求在教室内安装摄像机的州,他们声称这有效解决了有关于虐待和暴力的担忧。
事情的缘由是,Terrence Rideau是一名中学生,当时他的母亲Breggett Rideau在家注意到他无法解释的伤势——头部严重受伤,膝盖脱臼,拇指骨折。
现如今Terrence Rideau21岁了,有着严重的认知障碍和身体残疾,而且,他依旧无法告诉他的父母那天教室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然后,在多年同学校的法律斗争中,Terrence Rideau一家胜诉了,结果是学校支付100万美元的陪审团裁决,并最终制定了一项法律,使得德克萨斯州成为该国第一个要求将摄像机安装在教育课堂的州。
现在,我们再将视线转回国内。
最近一张带有“MEGVII旷视”图标的视频监控图像在社交网络上疯传。图中显示,两名在教室中的女生身边,显示出了相应的课堂行为数据,比如趴桌子、玩手机、睡觉、听讲、阅读、举手等等。
去年5月,某地有中学被爆出启用所谓的“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通过现场摄像头对教室内学生“刷脸”匹配,完成考勤,还会对学生表情和动作以30秒一次进行扫描,最终计算出课堂实时考勤数据、课堂专注度偏离分析、课堂行为记录数据以及课堂表情数据,并将结果反馈给教师。
早在2014年,我国贵州省正式要求高校“建立全覆盖的课堂教学视频监控系统、教师授课全程跟踪系统”。当地教育部门有关人士称,此举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但杨名跨等4名律师以此为题给该教育厅寄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要求他们公开这一政策的法律依据。
在学校课堂装监控这事儿已经不是首次出现,这几年 AI 智能落地千行百业的声势越来越大,在这样的大趋势面前,校园里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也都已经不稀罕。但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存在很多隐患。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不少高校原本就设有摄像设备,但为什么课堂上就会引起这么大反响呢?归根性源于强制性行政指令下的侵权焦虑。
师生课堂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私密性,但如果监控者是学校或其他观摩督导的话,这种在高校内部通过监控的小范围公开属于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但监控者如果超过学校范围甚至流传出去,那就应另当别论了。
相反,如果发生上述在德州的情况,那监控就“帮了大忙”。
况且,实时监控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并杜绝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有人会问,那隐私权益怎么保护?
这里要提及一下“肖像权”的问题。在一般规则下,除非有合理的隐私期望,否则任何时候都可以在视频中捕获任何人。例如,卫生间或更衣区不允许使用相机。但是如果你将有很多陌生人的旅游照片发在社交平台上,就不属于侵犯肖像权。
同理,摄像机长期存在于公共区域,如走廊和自助餐厅,又或者是教室,用于记录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为了查看诸如学生吵架之类的事故时进行检查的记录),有些学区还允许学生记录他们的教师指导,以便以后复习或留下他们的同学。
所以,卫生间,更衣室类的地点有隐私期望,而教室等公共区域是没有普遍的隐私期望的(还要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来看,尽管教室没有隐私期望,但德州有法律上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确实属于触犯法律的范畴)
随着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诸如此类的隐患也逐渐浮出水面。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视科技为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只要正确处理好这些潜在的“不方便”以及完善相关法律,科学地利用AI智能技术,人们的“摩登生活”才会更“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