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深秋十月,正是金灿灿的稻谷成熟的时节,澎湃新闻记者徜徉遗址公园内,只见一片片金色稻田接连着翠绿的草坪,金黄参杂着翠绿,点缀以白色的芦苇丛,显得疏朗而开阔。园区负责人描述,此处在建遗址公园前就种植着成片的稻谷,遗址公园后建成后,园区也承担了种植水稻的业务。从水网到稻田,本就是良渚先民可能的生活状态,与遗址公园一道浑然天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走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便能看到一片片金色稻田接连着翠绿的草坪,金黄参杂着翠绿,并以白色的芦苇丛作为点缀,风景颇为秀丽清新。这是凉爽的秋季,园区里来了不少游客,有在不同展示牌前阅读古城历史的,有带上相机来到盛传的地点拍照打卡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雕塑,展现良渚先民的生活状态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雕塑,展现良渚先民的生活状态
如今,这座五千多年前的古城,正以另一种姿态展示着其宏伟与魅力。良渚古城文旅集团总经理王刚告诉《澎湃新闻·古代艺术》,“整个古城遗址是土遗址。所以在考古挖掘之后,我们就用覆土将古城覆盖了。因为遗址覆土后的风貌并不好看,所以我们选用了植物做展示,也用植物标识出不同区域。整个保护展示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以保护遗址地为主的理念去做的。以植物覆盖原先土遗址的好处是对遗址文化层的干预性比较小。”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南城墙展示区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的南城墙展示区,揭露示展示城墙结构
古城遗址的内城由四面城墙围合。蜿蜒在原野上的那垄垄土岗,组成了内城四面封闭围合的城墙。据悉,城墙周长近6000米,现存较好的地段相对高度约4米,一般残高约2米。王刚告诉记者,“在整个古城中,真正揭露展示的是南城墙的一部分,城墙剖面展示了城墙结构。”莫角山宫殿区 朝圣之路。 盛淑彦 摄.
大莫角山边的积石遗迹
莫角山上的良渚古城沙盘
沿着步道行走,便能来到良渚古城的中心区域——宫殿区。宫殿区居于城址中央,地势最为高敞,借助土丘坡地堆筑高于地表10多米,形成规模达30公顷的大型台地包括莫角山台地、皇坟山台地和池中寺台地,面积39公顷。宫殿区建有三座独立的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台地和沙土广场、大型粮仓及35座房屋基址,是良渚时期最高统治者居住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在莫角山台地的最高点,可以看到园区特意打造的良渚古城沙盘,边上则是以不同颜色的土标识出的房屋基址,展示着良渚宫殿区的房屋布局。“反山王陵”展示区,以复原坑的形式展现当时的考古状态
在宫殿区不远处,则是反山遗址的展示。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在莫角山西侧不远处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王族墓地,也是迄今为止在良渚文化区内发现的最高等级墓地,被称之为“反山王陵”。考古人员在6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清理出排列有序的11座良渚文化大墓,除2座因外力因素残破外,其余9座均保存完好。随葬品包括玉、石、象牙、嵌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就占90%以上,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不仅在当时为其他良渚文化遗址所未见,直到今天也难有比拟。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反山遗址在经过将遗址覆土抬高后,以复制坑的形式呈现了当时的11座大墓的出土状态。遗址公园内的河道与作坊区内呈现了反映良渚先民生活状态的雕塑 盛淑彦 摄
遗址公园内的大观山鹿苑,这一区域也是最吸引游客的一个区域。盛淑彦 摄
据悉,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面积约14.33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约99.8平方公里,由瑶山遗址区、谷口高坝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城址区四部分组成。自2019年良渚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后,2021年10月,位于良渚古城东北方向约5公里处的瑶山遗址公园也正式向观众开放了。瑶山遗址公园
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相比,瑶山遗址公园在面积和观赏性上都逊色不少。记者在现场了解到,由于地处相对偏远,这里的游客也很少。在这里,除了凤凰山和馒头山两处供游客瞭望远景的观景台外,只有一座祭坛展示区可供观众了解良渚文化。瑶山遗址公园的祭坛展示区
祭坛展示区上,以不同颜色的图区分坑的位置
而在古城的西北面,则有着良渚水利系统。王刚告诉记者,“目前我们正围绕这个水利工程在建设中。未来,我们会在那里选取一段做揭露展示。”对此,他也讲述了这一考古遗址揭露展示的难点,“因为良渚是土遗址,所以在揭露展示上要考虑防水问题,考虑二次塌方问题等。所以其实在展示上很难。”最早的良渚遗址考古报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史前考古全面开花结果的时期。辽宁的牛河梁遗址、安徽马鞍山凌家滩遗址、四川的三星堆遗址等诸多遗址的发现,与良渚遗址的进展一起推动了对五千年文明史的热烈讨论。1986年以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发掘了反山、瑶山、莫角山和汇观山遗址,并提出良渚遗址群的概念。这期间,良渚遗址的发掘也不断地带给人们惊喜。良渚古城内的反山王陵区
2006年底,考古学家刘斌在莫角山宫殿西侧200米勘探时,发现了良渚古城城墙。2007年,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的古城墙被全部找到,围合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整体面貌被揭开。良渚古城
当然,关于良渚遗迹的发掘还将继续。而在历经八十余年的良渚考古中,几次重大发现也反映了考古技术的迭代,也见证了考古学的变迁。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内的实验室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内的实验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过去,我们的考古方式是很传统的,用洛阳铲等工具,而良渚古城发现之际,我们运用了遥感、GIS等各种各样的多学科技术,新世纪考古能用到的所有方式我们几乎都用上了。在考古理念上,良渚古城前后的考古理念也发生了大变化。”良渚古城DEM显示的外郭
1960年代卫星影像显示的水利系统
王宁远表示,“我们现在有整个区域的大影像和地理信息图,我们用现代方法对地图进行分析、探测,在地图上确定位置后,再去进行考古挖掘。这是最新的一种预发现方式。在良渚水利系统的考古发现上,我们只花了两天的时间,之后则是挖掘和测年等工作。”良渚考古人员团队工作照
对于良渚未来的考古规划,王宁远表示,希望在最近几年,运用这些技术找出更多框架性的结构区域。“因为我们不确定良渚的大结构是否完全在保护区内,所以要把周边的地点都找到。目前,我们怀疑东边的良渚镇可能也有古城,这也有待证实。而在良渚古城内,我们会做一些精细工作。古城里的很多地方是还未挖掘的,我们将慢慢对古城内的功能和历史变迁进行研究。”良渚博物院 盛淑彦 摄
早在1994年,良渚文化博物馆就已建成,2008年,良渚文化博物馆由英国戴维·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设计事务所承担概念性设计,采用了“一把良渚玉锥撒落在大地上”的设计理念,将其改建为了良渚博物院。2010年以后,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的策划下,良渚博物院再一次进行了展陈的改造。良渚博物院展厅
良渚博物院展厅内呈现的良渚先民的住宅
良渚博物院展厅内呈现的复制坑
当然,展厅内展出最多的文物要属良渚玉器。 玉器是良渚古城遗址最突出的物质成就之一,在数量、体量、种类以及工艺上反映了良渚文化高超的艺术。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琮、璧、钺。玉器上精美的纹饰中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玉器最具特色的纹饰,一般上部是头截羽冠的人的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通过浮雕、透雕与阴刻等几种不同的技法,基本见于出土玉器的所有器形上,在良渚古城遗址及其他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的发现,而且形态固定,应为良渚人心中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及至唯一的神祉,标志着当时的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在展厅的中央,观众可以看到单独陈列的琮、璧、钺的“三大件”。良渚博物院内展现的玉璧
反山M14_180神人践玉琮
镂空神人纹玉冠状器
对于良渚文化的展示,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委员、办公室主任周黎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博物院的职责是促进良渚文化的传播。近几年,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的“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等,在第二届进博会上也有亮相。此外,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良渚文化,以此促进良渚文化的活态展示,增加良渚文化的亲和力、穿透力。大考古学家写给孩子的文化遗产普及读物《五千年良渚王国》
黑陶刻符罐
良渚出土的稻谷
据悉,良渚博物院正在规划、建设良渚博物院二期,试图将良渚打造成展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