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武汉·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倡导生态“百分百”

2021-10-20 09:37  艺术中国   - 

生命的形式碎片美术馆——朱尚熹

生态湖北,艺术武汉。10月17日下午15时,暑气渐消的江城武汉迎来“百分百”@武汉·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开幕式。70余位艺术家、批评家、媒体代表齐聚武汉创意天地芷美空间,共同见证这场生态展览的盛大启幕。

生命的形式碎片美术馆——朱尚熹

 与上届双年展不同,本届双年展共设两大展区,用50组作品,诠释艺术家对于“生态”的全方位思考。位于武汉创意天地芷美空间的室内展区作为今年的新增展场,将以27件不同类型的雕塑、影像、装置、新媒体艺术等作品,传达艺术家对于生态的深刻洞察;位于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的户外展区则以23件大型户外雕塑、互动装置为观众带来生态视野下的全新思考与体悟。两个展场将分别结合各自空间与作品属性,为公众了解生态艺术、关注“生态问题”提供契机与平台。

萌之声——王璜生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武汉2021城市艺术季的一部分,本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将继续沿用前沿性、学术性、公益性、国际性的展览理念,用艺术为城市赋能,用艺术推广生态生活方式,用艺术为“创新引领全球城市、江风湖韵的美丽武汉”城市远景助力。 

逆生长,一棵大树的故事——孙绍群

在双年展总策展人孙振华看来,“生态”就是生命体的状态。生态不只是自然生态,人的生存、人类社会作为活的有机体,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态问题。因此,我们所说的“生态”包括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社会生态。 

逆生长,一棵大树的故事——孙绍群

在对于雕塑的理解上,策展人着重指出,“雕塑”不再是一个狭义的艺术分类学的概念,它是一个扩大了的艺术概念,它是后工业社会伴随当代生态文明的建设,以生态哲学为主旨、以生态美学为方法、以生态艺术为手段,以生态物质为材料,重新认识生命、创造艺术、塑造社会的一种新的行为和过程。“生态雕塑”没有既定的图式,没有固定的形态,没有不变的范围;它更多的是一种立场和态度,一种眼光和方法,一种探索的姿态。 

家园——葛平伟

艺术总监傅中望认为,本届双年展参展作品无论是从创作观念、呈现方式、材料表达、观看方式上都多有创新,双年展需要在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共同推动生态艺术的发展、促进生态观念的传播。 

消失的房子——胡泉纯

围绕“生态”命题,16位论坛嘉宾以“湖水人城和谐相融”为主题展开若干讨论,并分别从各自理论视野与艺术经验回应对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与反思。 

汇聚  傅中望

在双年展学术支持冀少峰看来,一个繁荣的民族,它的文化传播方式传播范围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必将闪烁着武汉城市灵魂的魅力,演绎着武汉城市人文文化的精神内涵,伴随双年展及其高品质的学术活动,必定会对城市人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使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成为城市人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为社会文化的普及,及构建“湖水山城和谐相融”的发展格局谱写新的篇章,开启新的征程。 

 圆满——罗小平

双年展学术主持鲁虹则认为“生态雕塑”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人类因过度发展所引发的严重生态问题,因此对于雕塑创作的发展乃至于艺术史的书写,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生态雕塑”的追求与萨特的相关艺术主张可谓声息相通,因为其不仅反对完全脱离现实的艺术生产方式,同时强调艺术家应该在具体的创作中,逐渐建立了自我更新与自我调适的生成机制,从而锤炼自己的思想与艺术! 

圆满——罗小平

好的艺术总是指向未来,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希望通过持续的、全方位、多媒介的对生态的关注,引发全社会对于生态的全面讨论与思考,进而在艺术与城市、社会、人与自然的对话中探寻、启发和谐相处之道。 

圆满——罗小平

展览将从10月17日持续到次年4月16日,期待全社会关注并参与到这场关于生态的讨论和互动中来。“百分百”@武汉·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由芷美空间、湖北美术馆、武汉合美术馆主办,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有限公司与武汉天域恒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品,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公共艺术学院、武汉创意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展览支持。(本文图片由主办方2021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提供)

耀斑——高文谦

耀斑——高文谦

筑巢3——唐勇、张翔

筑巢3——唐勇、张翔

筑巢3——唐勇、张翔

筑巢3——唐勇、张翔

水书——生命     郑靖

水书——生命     郑靖

汇聚”与“圆满

展览现场

一路风景·石门峰——邓乐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走近神秘古噩国,上博“汉淮传奇”呈现青铜往事
下一篇:在华国际青年:为推动人文交流贡献青春力量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