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者陈艺帆:在传播中传承闽南文化
本报记者 廖丽萍
“来甲薄饼啦!”视频里,青年小伙儿陈艺帆和年逾花甲的省级非遗传承人“薄饼嫂”吴招治一起吆喝着。不到一分钟的短视频,这一老一少在轻松的互动中,把同安薄饼的做法和特色生动地呈现在了屏幕上。
这是创业青年陈艺帆众多短视频作品中的一个。作为土生土长的闽南人,这位年轻的“90后”,将镜头对准“薄饼嫂”这样的非遗传承人以及闽南传统文化、美食、习俗等,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用年轻一代喜欢的方式讲好“闽南故事”,以传播做传承。
传播可以有力量
出生于集美的陈艺帆,也在厦门上大学,并且选择了闽南语方言方向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一开始我也很迷茫,但是作为闽南语主持人的哥哥给了我建议,恰好我也喜欢播音主持。”陈艺帆说,虽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但他仍然决心试一试。
大学四年,他学习了解了许多闽南文化知识,对闽南文化渐渐有了兴趣,也萌生出传播闽南文化的使命感。大学期间,他参与了“寻找非遗传承人”项目,在福建寻找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免费为他们创立新媒体账号,并用短视频传承非遗文化。毕业后,他和哥哥共同进行短视频创业,运营抖音账号“门下虫人”,致力于利用短视频传播闽南本土文化,带动本地餐饮、文旅等发展。
去年疫情期间,“门下虫人”推出的“闽南大喇叭”原创视频被各大主流媒体、平台、自媒体转载,获得无数好评,登上央视新闻及微博热搜榜第六名。一时间,极具闽南方言特色的“戴口罩 福星到”的口号,迅速传遍大街小巷,成为助力疫情防控“接地气”的宣传语。
“视频的火爆我们也始料未及,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能为防疫宣传作出贡献,我们也倍感荣幸。”在陈艺帆看来,这也更坚定了他做短视频的初心,用传播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传播也可以充满力量。
把文化传承做成事业
陈艺帆的平台账号叫“门下虫人”,顾名思义就是闽南人的意思。陈艺帆说,“门下虫人”有两个板块:一是探寻非遗,二是介绍闽南特色的吃喝玩乐。探寻非遗的过程中,他也帮助非遗传承人运营账号,做直播。
虽然在数字经济的风口下,闽南文化的线上传播难度很大,但陈艺帆还是义无反顾,并通过组建视频团队,做起了直播、开户、推广。
“很多从事短视频这一行业的人都太浮躁,想当网红赚很多钱,但又难以坚持,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做内容。”陈艺帆认为,要想做好传播和传承,关键在于做出精品的内容。
为此,陈艺帆和团队沉下心来打磨内容,围绕非遗技艺和闽南传统文化,“门下虫人”推出了聚焦漳州龙窑、泉州提线木偶、鼓浪屿馅饼、长泰的竹编制作技艺等在内的“守忆人”短视频合集。今年7月,泉州申遗成功,陈艺帆也在计划探寻更多的非遗印记,传播非遗文化。如今,精心培育也逐渐有了效果,目前,“门下虫人”已拥有40多万的粉丝,相关视频的获赞量超过160万次。
“利用平台的影响力,我们也在帮助更多闽南传统文化走出‘深巷’,比如通过直播帮助一些非遗产品转型升级,更好地发展。”陈艺帆说,生活在闽南地区,处处都有感悟,也越来越觉得宣传闽南非遗文化是很有意义的事。
就在8月12日联合国“国际青年节”当天,陈艺帆作为致力于传播家乡文化的厦门新媒体工作者,入选巨量引擎温情人物纪录片《炬光2:创业青年的新可能》的创业人物之一。陈艺帆说,他将继续把文化传承作为事业,展示新一代青年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