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七旬旅日华侨面朝大海“念瀚海”:探当代石窟“再续敦煌”

2021-06-27 12:11  中国侨网   - 

中国侨网图为知名画家常嘉煌先生作品《敦煌大佛殿清风》。 受访者供图
图为知名画家常嘉煌先生作品《敦煌大佛殿清风》。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兰州6月27日电 (记者 冯志军)“每当看着太平洋汹涌的巨浪,就联想起杭州钱江潮,思绪飞回到瀚海中的敦煌。”四年前,为学习中国汉唐文化艺术遗存而旅日近四十年的知名画家常嘉煌,在日本千叶县海滨定居。出生于莫高窟的他,在千里之外仍对“再续敦煌”念念不忘,甚至成为“魔咒”。

图为2001年,日本福冈美术馆常嘉煌丝绸之路绘敦煌画展会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图为2001年,日本福冈美术馆常嘉煌丝绸之路绘敦煌画展会场。(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因父亲是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今年年逾七旬的常嘉煌注定与敦煌密不可分。从小受父母对敦煌艺术耳濡目染的影响,第一幅画就是在莫高窟的沙地上完成,后辗转北京、上海、杭州多地受到多位名家启蒙。1984年,父亲建议常嘉煌赴日本留学,“学习遗存在日本的中国汉唐文化艺术,带回中国”。

  旅日30余载往返中国三百余次 担敦煌文化交流信使

  “记得初到日本的第一个周末,我前往深山游玩时,一个得知自己来自中国的日本人问‘你知道丝绸之路吗?你去过敦煌吗……’”常嘉煌向中新社记者回忆道,后来才知道日本电视当时正在热播一档关于丝绸之路的节目,“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称赞和对敦煌艺术的崇拜令人意外。”

图为2000年,常嘉煌(左)拜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受访者供图
图为2000年,常嘉煌(左)拜会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受访者供图

  旅日期间,常嘉煌师从日本画巨匠平山郁夫、东山魁夷等,研究和学习从中国传往日本的汉唐艺术精髓,并逐渐擅长油画、壁画等。他还参与了为日本浅草运行寺的《玄中寺》、奈良法隆寺的《丝绸之路飞天》障壁画创作、整理出版常书鸿与池田大作对谈《敦煌的光彩》等中日文化交流工作。

  “在日本30年,我作为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信使,往返中国三百多次。”常嘉煌说,文化是维系两国民众的纽带,这源自于1300年前隋唐时期的遣唐使、日本僧侣等许多到中国来学习中华文化的日本人。到现在为止,日本还留存了很多在中国已经失传的文化艺术传统。

  1990年,自常嘉煌与父亲常书鸿在东京富士美术馆举办了常书鸿父子绘画起,此后创作多年,他在日本接连举办了数十次画展,很多作品都无偿赠送给了日本政府和团体。

  “许多日本人民给予中日文化交流很多关心,到现在为止,只要提及丝绸之路和敦煌,日本人没有不知道的。”常嘉煌说。

  当代石窟艺术创作成“魔咒” 再续敦煌“任重道远”

  1994年,父亲常书鸿去世的第二天,其“夜夜敦煌入梦来”的人生遗愿,催使常嘉煌和母亲李承仙启程前往敦煌。经过四处走访勘察,开凿一处新石窟“再续敦煌”的想法涌上心头,常嘉煌决定在敦煌党河绝壁上开凿“当代石窟”,由于包含了个人对敦煌的特殊情感与理念,凿窟资金由常嘉煌卖画等方式自筹。

1965年8月常书鸿(右一)一家在敦煌莫高窟合影,前排左二为常嘉煌。(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1965年8月常书鸿(右一)一家在敦煌莫高窟合影,前排左二为常嘉煌。(资料图) 受访者供图

  “当代石窟”项目于1996年启动,旨在把中国和日本远在隋唐时期的一些文化重新绘制成壁画,用新的题材和手法来延续石窟艺术载体,传给千年后代,但由于资金、条件等所限而进展缓慢。

  “当代石窟的理念过于超前,可能要等到100年以后才能产生作用。”常嘉煌感慨道,身边有亲朋认为他这是“往沙漠里浇水,纯粹是乌托邦”,但母亲多年来都在省吃俭用默默给予支持,“20年后,当整理母亲手稿时才发现,父母早就有过开凿当代石窟的想法”。

  “这项事业需要自己常年做商业画家,将卖画收入全部投入……当代石窟已经成为了对我的魔咒。”他解释说,魔咒也不一定都是指不好的事情,“我的一生都笼罩在父亲的光环和阴影下,而当代石窟目前看来也任重道远”。

  “故地重游”不见贫苦落后记忆 冀年轻留学生树“目标”

  尽管旅居日本已近四十载,但曾经历过上山下乡、部队和工厂历练的常嘉煌,对中国昔日随处可见的“贫瘠记忆”和当下比比皆是的繁荣富庶了然于心,对二者之间的巨大鲜明对比更是称赞不已。

  “近年来,我在甘肃、北京、上海等多个地方,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的情景。”对于“1968年在甘肃天水农村插队”一事仍记忆犹新的常嘉煌说,“插队之后,时隔多年又回到过那个‘当年要爬下几十米深沟去打水’的贫苦村子,发现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而天水也从当年骑着自行车一不留神就骑出去了的小城,发展到如今有了大城市的感觉。”

1982年5月,常书鸿(右)、李承仙(中)和常嘉煌(左)在敦煌莫高窟合影。常书鸿在照片上题诗。 受访者供图
1982年5月,常书鸿(右)、李承仙(中)和常嘉煌(左)在敦煌莫高窟合影。常书鸿在照片上题诗。 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人民生活改善,幸福程度大大提高了。”常嘉煌举例说,记得20世纪80年代回国,飞机飞临北京上空时,夜晚俯瞰地面的灯火并不多,而现在祖国城市的灯光已经超过了日本,“通过谷歌地图上的图片对比,这种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常嘉煌常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与年轻人互勉。他说,他求学的那个年代,去日本的中国人还比较少,大家条件普遍很艰苦,现在留学生虽然生活富裕,但不要忘记来求学的目的,“就像我建造当代石窟一样,不能只看眼前,要放眼未来,目标明确且少走弯路”。(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汉语桥”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决赛举行
下一篇: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区决赛举办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