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5月9日电 (叶秋云)修车店、棕衣店、照相馆、豆腐店、竹器店……8日,走进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龙田镇的民俗风情雕塑馆内,由微型雕塑组成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仿若闹市,店家、买主各司其职,十分热闹。
见到作者、福清民间雕塑艺人蔡国云时,他正端坐在工作台旁,将一团团普通的泥疙瘩抓在手中,一捏一塑,妙趣横生的泥人便初具雏形。
福清龙田镇的民俗风情雕塑馆内,蔡国云正在整理自己的作品。吕明 摄
蔡国云是一名退休教师。40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贴近生活的雕塑作品。因此,特别擅长用雕塑作品来展现民俗文化的蔡国云被当地人誉为“福清泥人张”。
蔡国云从小受家庭影响,对绘画情有独钟。他画了很多年,连环画也出过几部。他说,与雕塑结缘很偶然,“自己下课时,喜欢把粉笔拿来抠,没成想,一抠就把它抠成了一个雕塑”。
蔡国云正在创作。 吕明 摄
后来,蔡国云索性去买了一些下脚料,开始做雕塑。最开始,他便创作出了只有项链挂坠那么大的双人舞作品。他表示,自己本身没有学过专业的雕塑,只是凭着兴趣研究、尝试和创作。
退休后,对农家生活有着切身感受的蔡国云,想用雕塑艺术展示记忆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及农家生活场景。于是,夜间出诊、弹棉花、补锅、拉风箱、耕田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他创作的源泉。
在民俗风情雕塑馆内,展出了蔡国云前些年创作的一组反映春耕生产的雕塑作品,包含播种、插秧、除草、割稻、舂米等劳动场景。他说,现在许多孩子不了解粮食怎么来的,他想通过这些作品提醒孩子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福清龙田镇的民俗风情雕塑馆内,由微型雕塑组成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 吕明 摄
创作民俗雕塑并不简单,要经过雕、塑、捏、贴、刻、印、彩等十几道工序,运用多种材料,而且是纯手工创作的。蔡国云说,从构思到创作完成,一组作品差不多花费半个多月时间。
每一组作品,都有一个民俗主题。蔡国云说,许多传统手工艺濒临消失,他希望通过雕塑的形式将它们保留下来,让后人了解传统生产生活场景。
福清龙田镇的民俗风情雕塑馆内,由微型雕塑组成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 吕明 摄
蔡国云指了指“棕衣店”,感慨地说道,像这个就是制作棕衣的店铺。以前下雨的时候,农民穿棕衣下田干活;现在下雨的时候,农民穿的则是塑料雨衣,棕衣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了。
此外,蔡国云也盼民俗雕塑工艺传承下去。这几年,他通过举办展览、走进学校、开展少儿美术培训辅导等方式,传授雕塑工艺。他说,未来打算申报非遗项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