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理事长庄智象在论坛开幕致辞中表示:“2021年是非常重要的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始,新时代赋予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2021年又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外语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更有力地支持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显得重要而紧迫。”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理事长 庄智象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相较于40年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怎样进一步高质量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提出当下应该重视开展外语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杨惠中教授
杨惠中教授最后还提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应当重在应用,不应把研究目标局限在发表多少篇论文上面,而是应当努力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产品,使莘莘学子在学习英语的漫长道路上受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彭青龙教授
彭青龙教授给出几点意见:“第一,需培养人文属性和工具理性兼具的新文科人才。新文科人才的核心素养为专业的本色、人文的底色、社会成色和工具特色。工具特色体现在超学科素养、基本素养、学科素养和跨学科素养。第二,要强调中外文化互鉴,构建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学科方向。第三,需培养外语人才的中文素养和科技素养。新外语人才应该注重相邻学科,特别是中文以及人文社科和相关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向度。第四,要强调中国旨归。我们不仅仅是学习外国的语言和文化,更要‘洋为中用’。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类化和人类机器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要正确地看待人文社科在能量守恒的调节作用,让冰冷的科技变得有温度。”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魏育青教授
关于“T”字型人才培养,魏育青教授有几点思考。“第一,“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和职业生涯中的灵活度。第二,T字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科研和学科发展,互补融合。第三,现在世界的变化快速而剧烈,不确定增加,人工智能这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对外语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T字型人才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复合型文科关于‘坚持问题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力求融合协同,促进创新发展’的理念。第四,外语专业要实现中外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话沟通,求同存异,兼顾如何输出T字型人才在这方面有明显的必要性。第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小语种一般的交际功能并不突出,更多的是在跟该语种相关的文学、文化、社会、历史方面,或者在该语区特别发达、特别优秀、历史特别悠久、影响特别大的一些领域。因此小语种也许是有意义也具可行性的T字型选项。而T字型人才的培养不应该是大一统,而应该从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出发。最后,T字型人才的结合应该是有机的,而不是拼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