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行走上海的人不多,写上海马路的更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上海,写城市建设和空间的文章也铺天盖地。但上海是写不尽的,每个人的视角也不一样。”朱惜珍说。近日,朱惜珍以近二十年在上海行走的经历,出版新书《上海:精神的行走》,澎湃新闻和朱惜珍就海派建筑和海派文化的话题进行了对话。
《上海:精神的行走》
【对话】豫园商城俯瞰
上海的“下只角”也有许多值得研究南京西路后街一隅
我的这些关于上海的书并非建筑领域的专业著作,我只是以作家的眼光去写上海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和风貌区内的优秀建筑,它们是上海版图中的重要肌理,这一点和《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是一脉相承的。严格地说我的这些文章更像是主题散文,书里所有的感悟都融化在我对老房子的热爱和理解中,读者通过我的书能感悟到上海的美,感受到这座城市特有的风情,从字里行间能触摸到一个上海作家那一份对母亲城市的真挚的爱,这种爱是历久弥新的,它不会褪色,这也就是我二十年来执着于上海城市文化写作的原因,所以我不会担心会和别的写上海的书重复。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优雅的居住环境
武康路至今保留时代的痕迹,见证这座城市的演变和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