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潮”有魅力
潮州注重传承保护,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潮州文化,中华瑰宝。文化潮州,世人爱之。
潮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在潮州融合发展,历经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潮州文化体系,更成了海内外潮人维系血脉亲情的纽带。
10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潮州,深入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等,对潮州文化高度称赞,指出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每年11月本是潮州的旅游淡季,然而今年并不淡。无数游客来到这座粤东小城,品读潮州,品味文化,品鉴生活。潮曲悠扬,潮韵悠悠,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潮州守正文脉,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潮人又寻找新的表达。传统而不失现代,这样的潮州,让人品读千遍不知倦。
文化越千年 守正亦璀璨
潮水往复,文化越千年。
潮州是岭东首邑、八朝郡府,是潮文化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
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可谓是“橱窗中的橱窗”。1200平方米的展厅里,集中了潮州各级非遗项目及其保护成果,包含15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在内的51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80多位传承人的作品一一陈列。
潮州的非遗并非只在展馆里,还有很多依旧活泛在潮州人的生活里。
中山路的金丽木雕艺术研究所,金子松和他的徒弟们正“哐哐哐”“哒哒哒”地雕着各式木雕。金子松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木雕省级传承人,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金奖数十项。从事木雕行业近50年的他认为,一定要有创作的冲动,并坚持本分,“老老实实地去做,用身体用时间去做,知识也好,手艺也好,来不得一点虚假”。
72岁的康惠芳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潮绣的国家级传承人,她从15岁便与潮绣结缘。她将青丝绣成梅兰竹菊,也将青春“绣”进潮绣中,将自己“绣”成国家级传承人,更“绣”成联合国“文化大使”。去年底,一幅立体垫高绣屏风《岁朝清供》获得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
这份守正之心,不仅体现在非遗文化的传承守正里,亦流淌在潮州人的血液里。
精致儒雅、文气守正,潮州人在生活中“讲究”着。己略黄公祠里的木雕精致得让人咂舌,历经百年依然保存完整;龙湖古寨夜景提升工程刚完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带来了更多的人流,一座座建筑里的木雕、贝灰雕、石雕将道德故事传递给子孙后代;古城内外,潮州工夫茶一壶三杯,21道“工夫”程式,将潮州人对待人生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体现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是从潮州走出的学者。在他看来,潮州古城保留下来不容易,潮州人的生活方式保留下来更不容易。“在下一步的旅游、文化重建等方面,潮州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潮州值得一来!”周末,游客赵女士一行7人从深圳自驾来潮州游玩,他们对潮州文化有浓厚的兴趣。“迈过(许驸马府的)门槛时,瞬间就觉得这里的历史气氛很浓郁,是历史的沉淀。”赵女士如是说。
创新显时尚 生活新表达
韩水奔流,古韵出新风。千百年来,潮州这座古城,在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创新发展。
做了一辈子潮绣的康惠芳,对于创新表达一直情有独钟。她曾创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填补潮绣针法技艺空白,并成功研制双面头发绣。古稀之年,康惠芳还尝试将潮绣与服装、汽车内饰等结合,让传统技艺拥有更多可能。
10年前,还在广州美院就读设计专业的陈璐璐偶然在广州一个展览看到潮绣,她便决定向学校申请休学,专程到潮州向康惠芳拜师学艺。此后,她在广州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结合设计所长把潮绣运用到包包、饰品等产品上。这些潮绣衍生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80后”郑烨娃接过父辈手里的麦秆画,开始了自己的创作,将曾经的大作品化繁为简,将麦秆画元素融入到手机壳、蓝牙音响、杯垫等,还与人合伙开了一间以麦秆画为主题的客栈。她说:“我要找到属于自己时代的东西。”
广济桥上,游客熙来攘往。“90后”蔡家鸿受邀上桥展示手拉壶制作技艺,自小就喜欢手拉壶的小蔡认为,要在遵循传统工艺中融入当代流行元素。他在传统的手拉壶上尝试着不同的色彩搭配和造型设计。
更多时尚之风在这座千年古城吹拂,潮州文化是多元包容的,自古如此。
在古城太昌路边,潮響鼓社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声震天,市民游客们不禁停下脚步欣赏鼓乐。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二十四节令鼓源自马来西亚,是由当地华裔陈徽崇与潮人华侨二代陈再藩于1988年创设,2009年成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节令鼓,由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带回了中国。如今,潮州的鼓手们将之再创作并融合了潮州音乐及其他乐器元素,于是这一创新的中华文化之音在北京、福建、广东、马来西亚等地响起,频频让世人惊艳。
潮州市潮州工夫茶文化研究会刚刚成立,会长谢鸿洲说,关于工夫茶既要固本清源,也要创新复兴。他期待着在广州茶博会上举办“中国工夫茶大会”,让潮州的工夫茶成为中国的工夫茶、世界的工夫茶。
文化繁荣,推陈出新。潮州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潮州文化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出30条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的措施,剑指文化强市、潮文化中心和对外文化交流门户。潮州将打造市内潮文化聚集创新平台、国内潮文化推介平台、海外潮文化交流平台,从不同层级、影响范围为潮文化“搭舞台”,谋划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面向全世界的潮州文化展示窗口。
传承新生代 瑰宝放异彩
文脉赓续,代代相传,这是潮州文化历久弥新的密码。
“做出来之后,就有感觉。”1997年出生的薛维聪跟着金子松学木雕已有7年,他喜欢木头在手中雕刻成型的感觉。
“做木雕除了要有创作冲动,更需要专心、耐心以及身体的耐力。”金子松希望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潮州木雕这门手艺。他将潮州木雕与当代新中式装修相融合,兼顾审美和实用性,这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现在的年轻人很难坐下来。”金子松希望增加人才培训的扶持力度,吸引更多年轻力量加入木雕行业。他带的学徒有的已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师。
潮州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主任郭明城同样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潮剧的队伍。“现有的工作队伍较为薄弱。”他说。
即便如此,潮州市潮剧团依然精品迭出。这几年,他们接连创排了“广东省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赠梅记》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创作重点项目”《韩江纸影人》等大型精品潮剧,令广东戏剧界瞩目。眼下,为建党100周年献礼而创作的《茂芝星火》正在加紧准备中。
王雅欣是汕尾人,今年21岁的她在这里培训学习了两年,主攻花旦。“虽然辛苦,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王雅欣说,潮剧动听的唱腔、精致的扮相以及潇洒的动作,深深吸引了她。
在潮州,非遗普及教育正深入开展。非遗培训进校园、进课堂,传承人叶竹青、谢华、吴维潮、张湘明担任韩山师院客座教授,分别就各自非遗项目开展传统技艺传授;麦秆画传承人方志伟、李光荣到潮州市高级技工学校讲课;“90后”佘旭垒在潮州市职业学校举办了一次潮绣服装T台秀;潮州市文化馆每年都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每次培训班大约10期课程,能让学员进行系统学习,“每次报名名额放出,很快就被抢完,非常受欢迎!”
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4个,拥有国家级工作站1个、国家级基地2个、省级基地24个、市级基地45个、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时代活力。
当下,潮州正加快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传承有序,精益求精,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瑰宝将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历史和当代在这里相得益彰。(苏仕日 许钰敏 肖燕菁 郑淼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