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
我非常不赞成将“王安石变法”说成北宋由盛转衰转折点的看法,因为事实上,北宋根本不存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北宋其实是在鼎盛之时突然覆灭的。需要说明的是,北宋灭亡,或者说,南北宋之分,只是后人的说法,历史上的两宋其实是一个整体,国祚是延续的。不过,对于赵宋王朝而言,靖康之变的确是一场天大的国变,导致宋室南迁,疆土减少近半。所以我们这里还是沿用习惯说法,将靖康年间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视为北宋的灭亡。
事实上,当时宋王朝不管是军事的成就、疆域的扩张,还是文化与经济的表现,都处于巅峰状态,不见衰败之象。
宋徽宗宣和年间,宋朝的人口过亿,东京生活着超过一百万的市民。尽管山东、江南几乎同时发生了宋江与方腊的民变,但很快就被招安或剿灭。从繁荣似锦的市井风貌,人们完全看不出大祸将至的征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东京梦华录》所讲述的,都是宋徽宗时代的如梦繁华。宣和年间还诞生了几部文化艺术史上留名的著述,如《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宣和北苑贡茶录》《宣和牙牌谱》《宣和石谱》,反映出宋朝文化的繁盛。
此时,宋朝的领土也在扩张中。对反复无常的西夏国,宋人以前基于后勤补给的吃力,一直无法在前线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后来终于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战术,那便是“进筑”加“浅攻”,一寸一寸蚕食西夏,让西夏人大惊失色:“唱歌作乐地,都被汉家占却,后何以堪?”宣和元年(1119)四月,宋师攻克西夏横山之地,征服西夏指日可待。
可惜,随后宋朝与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部落结成“海上之盟”,定下联金灭辽之策,战略重心转移至北方,放过了经略西北的历史机会。
不过,尽管宋朝军队在征战辽国时破绽百出,最终还是在宣和五年(1123)四月,收复了被辽国占领一百余年的燕云故土,实现了自太祖立国以来,列祖列宗念兹在兹的梦想。宋徽宗洋洋得意,命大才子王安中制“复燕云碑”,立在燕山府延寿寺,宣示自己的不世功业。
如果没有后来的靖康之耻,宋徽宗大概会成为赵宋王朝最伟大的君主。然而,正是在联金灭辽的过程中,宋朝军力疲弱、兵不能战的致命问题暴露在金人眼皮底下,金人惊喜地明白了一件事:“贵朝(宋朝)兵将与亡辽士马优劣可见,亡辽与本朝士马胜负明知”,乃生出挥鞭南下、牧马中原之心。此时辽国已亡,宋朝北境失去屏障,再不能阻挡金兵铁骑驰骋。其实早在宋徽宗意欲与女真结盟之时,已有臣僚反对联金灭辽,认为“契丹,与国(友邦)也;女真,强敌也”,一旦女真灭辽得逞,势必“席破燕之威,长驱而南”,到时候,“王师克与不克,皆未见其可”。
历史确实如此。宣和七年(1125),金主完颜晟寻了一个借口,派遣大将完颜宗望、完颜宗翰统率大军,从东西两路南下伐宋。宋徽宗闻讯,吓得将皇位内禅给儿子赵桓(宋钦宗),自己带着皇子、帝姬、内侍跑到南方避祸。赵桓临危受命,于次年改元靖康,并斩杀童贯、朱勔,赐死李彦、梁师成,放逐蔡京,罢黜王黼,祸国殃民的“六贼”终于被清算。
靖康元年(1126)正月,完颜宗望率领的金国东路大军直抵开封城下。幸运的是,在提举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的组织抵抗下,金兵未能破城。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影响了后面历史的小事:完颜宗望久攻开封城不下,便迫宋廷议和,索要金帛以及太原(今山西太原)、河间(今河北沧州)、中山(今河北保定)三镇,并以一亲王为人质。康王赵构主动请缨,说他愿往敌寨为质。正月十四日,赵构进入金营;二十余日后,居然被放了回来。
完颜宗望之所以放走赵构,是因为他怀疑赵构是假康王:“康王留金营,与金国太子同射,连发三矢,皆中筶,连珠不断。金人谓将官良家子,似非亲王,岂有亲王精于骑射如此?乃遣归。”金人以为宋朝亲王尽是娇生惯养之辈,康王箭术如此了得,定是冒名的亲王,所以将赵构放回去,换了肃王为人质。其实赵构真的是习得一身骑射武艺。如果当年金兵扣留住赵构不放,后面南宋的历史显然就要改写了。
开封城被围未久,京畿河北制置使种师道率领的精锐部队——西军已经赶至京师勤王,完颜宗望破城无望,既得宋廷许割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又得肃王为人质,便引兵北退。宋钦宗总算松了一口气,南下避祸的宋徽宗也回到了东京。
对于割地的城下之盟,宋廷又生出悔意,拒不交割三镇,于是在靖康元年八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再次统率大军攻宋,来势更为凶猛。十一月,又是完颜宗望率先一步攻至开封城外,驻兵于南薰门外的青城。从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完颜宗望兵临开封城下,到次年四月一日金人退师,虏二帝北去,宋朝汴京的君臣士庶历经了四个多月的凄风苦雨。
金兵南下之时,宋钦宗派康王赵构为正使、刑部尚书王云为副使,至河北金营使金讲和,求金人缓师。十一月二十日,赵构一行行至磁州(今河北邯郸)时,磁州守臣宗泽对康王说:“肃王去不返,金军已迫,复去何益?请留磁。”血勇的磁州人又认定王云为金国奸细,竟然动手杀了他。赵构遂停止前往金营。此时完颜宗望已经醒悟过来,明白康王正是他们灭宋的最大障碍,也派兵追截康王。民间传说,危难之际,磁州崔府君庙的泥马驮着赵构渡过了黄河,方得脱险。这便是“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靖康二年五月初一,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皇帝位(宋高宗),改元建炎。建炎元年(1127)秋,随宋徽宗北狩的宋朝官员曹勋,寻了一个机会逃脱,辗转回到南京,并给宋高宗带来徽宗口信:“(太上皇)又语臣曰:归可奏上,艺祖有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祥。故七祖相袭,未尝辄易。每念靖康年中诛罚为甚,今日之祸,虽不止此,然要当知而戒焉。”这是宋徽宗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嘱托,也算是给宋王朝留下了一抹文明的底色。(作者为文史学者)
来源: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0/10-12/93105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