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武汉10月2日电 (武一力)为古籍“问诊”,查出“疑难杂症”,并进行“手术”,使其能够正常供读者翻阅——这是武汉市图书馆“90后”古籍修复师白玉芝的日常工作。
武汉市图书馆藏有古籍约22万册。由于历时久远,古籍遭遇聚散转手、水火侵蚀,往往“病害”缠身,泛黄残损、孱弱易碎,“抢救”迫在眉睫。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武汉市图书馆就培养了一批古籍保护与修复人才,该馆古籍修复技艺也被批准为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三十余年间,该馆古籍修复工作传承有序,代有新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古籍整理与保护专业的白玉芝就是其中一员。
记者近日走进武汉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内看到,白玉芝正戴着袖套,手握毛笔,端坐在工作台前,聚精会神地进行修复工作。
这是清刻本《文章轨范》中的一张书页,稍有破损和虫蛀,白玉芝用毛笔蘸上小麦、淀粉加水熬成的浆糊,涂抹在破洞处,再选择厚薄、颜色和纹路相似的补纸,小心翼翼地用其补上缺口。随后,她将修复好的书页喷上些许水,压平、晾干,等待装订。
白玉芝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修复工具:起子、医用镊子、扬州修脚刀、牙科器械、玛瑙刀、马蹄刀、针锥、羊毛刷等,用于拆书、配纸、清洁书页、修补、压平、折页、修边、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装订、贴书签。
“很多工具需要自制。我通常自己配制浆糊,确保不含对书页有害的成分;自己用竹子打磨起子,柔软有韧性,用起来更顺手。”白芝玉说。
今年9月,“妙手补书书可春——全国古籍修复技艺竞赛暨成果展”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白玉芝修复的清刻本《宋史》卷三百九十三至三百九十九参赛并展出。
修复前,这册《宋史》书页黏连严重,有些地方前后两层都近乎粉末化,一碰就碎,还有霉蚀、虫蛀、书口扭曲变形等破损,经过近1个月加班加点的修复,它已经能正常翻阅了。
修复一册古籍要进行十几道工序,耗费数月,但白玉芝并不认为这是件枯燥的事。在她眼里,修复师就是“书医”,与古籍对话,留住历史痕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