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教育记录片《他乡的童年》引发热议,其中被誉为“全球第一”的芬兰教育,让人尤为印象深刻。他们注重历史的积淀与创新,注重以环境去育人。
芬兰各个学校都会结合当地特色设置课程内容,通过真实接触使记忆更加牢固,不仅教给孩子如何在人的世界中生存,也教给孩子如何与更广阔的大自然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集体合作意识、自信感、创造力、想象力和感受力,成为具有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培养“内心丰盈、行动积极、富有创造力的未来公民。”西山学校在“学融中西、德厚齐山”的学校精神指引下,积极完善STEAM教育平台,把PBL-STEAM课程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学校STEAM教研中心多位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基于STEAM校本课程,完善了STEAM教育体系,学校每学期都会紧随教育潮流,引入最前沿、最具价值的STEAM教育产品,投入到孩子们的课堂中。
现在,小编就带大家进入今天的STEAM课堂看看孩子们都学些啥吧~
课堂上,老师们为同学们讲解了物理中的压强原理和数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视频讲解理论知识,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且缺一不可。基于上述知识,结合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反向思维,即设计灭火器仅需要破坏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同学们在面临一个与自身息息相关“真实情境”的问题时,产生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继而转化为开展研究的内驱力,开始主动独立探究起这个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为了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和成本低、灭火快、损失小等实用性要求,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积极讨论,精心设计制作方案。
同学们根据团队头脑风暴下制定的设计方案,科学分工、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在尝试过程中,很多同学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没等移动到火源,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就逸散了,从而未能及时快速的将火灭掉。针对这个问题,七年八班的学生小组发挥奇思妙想,他们先在矿泉水瓶底倒入小苏打粉末,然后加入酸奶以阻隔小苏打和上层白醋的接触。当起火时,用力摇晃瓶身使二者混合,打开瓶口对准火焰,只见托盘中的火瞬间被扑灭,仅仅只用了一秒钟。他们灭火器产生的惊人效果让整个班级沸腾了。
除此之外,有的小组在灭火器的喷头上做足了功夫,利用开关即开即停。STEAM课程提升孩子的学科知识储备、动手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培养想象力、创造力、沟通合作能力,让孩子具备敏锐的审美和完备的自我认知。
发生火灾时准确测量风向才能规划逃生路线,那风到底是什么模样的?怎样才能掌握它?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进行思考并主动独立探究起这个问题。
风是空气沿水平方向流动时所产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对“风”的认知,是从一个精致的风向标开始的。风向标是测定风来向的仪器,它分为尾翼、平衡锤、指向杆、转动轴四部分,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重心点固定于垂直轴上。当风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一端便会顺风转动。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的来向。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精心设计图纸,上台认真说出自己的创想。同时用卡纸和粗吸管自己动手做起了“风向标”,看花花绿绿的尾翼、五颜六色的指向杆装配出了独一无二的风向标,同时在教室进行风向测定实验。
STEAM课程是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理论到实践,让学生拥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STEAM课堂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不再仅仅是授—受的关系,更多是对话式的交流。
小组合作、小组竞争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课程统整是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趋势。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人类知识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西山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融中西、德厚齐山”的学校精神指引下,紧跟国家教育步伐和“五育”学生全面发展质量培养体系,通过把握“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三个关键点,深化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开展素质素养教育、STEAM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实践和系列培训工作。变革教师育人方式,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深耕课堂,推进“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改革,让核心素养在课堂充分落地,让广大学子们成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够应对各种挑战、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终身学习者、创造者和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