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黑石号”与《上海年鉴》相逢: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记忆

2020-09-14 09:41  澎湃新闻   - 

海上丝绸之路历经千年洗礼,留下了璀璨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当“黑石号”这艘满载六万余件中国唐代文物的商船从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被打捞而出,它成为了目前证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也让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加鲜活。“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器

“黑石号”出水长沙窑瓷器


 
如今,这艘唐代沉船的文物在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永久展出,并将于2020年9月15日首次在上海博物馆巡展,这是今年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0周年的重大文化交流项目。 上海市年鉴学会与新加坡知名企业互赠综合性年鉴

上海市年鉴学会与新加坡知名企业互赠综合性年鉴


 
9月13日,为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0周年、推动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以“‘黑石号’:穿越与展望”为主题的“2020上海年鉴论坛”在黄浦区南园星露阁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年鉴学会主办、新加坡宝路集团协办,新加坡商会上海会长以及新加坡在沪企业家代表、上海市年鉴学会会员、特邀嘉宾等4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黑石号’:穿越与展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黄显功从“黑石号”遗物说到《上海年鉴1852》。他表示,中国的年鉴其实是大航海时代的舶来品。上海是开埠后中国最重要的通商口岸,《上海年鉴》作为北华捷报的出版物,以当时上海侨民为主要读者。报纸与年鉴上的航运消息,正是上海作为港口城市的写照。《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

《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


 
据记载,《上海年鉴》有1852年到1863年十种,但今天已不能得其全。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虽保存有1854年、1860-1862年的《上海年鉴》,然而检索世界大公共图书馆网络资料,发现1852年版、1853年版《上海年鉴》俱未见收藏,仅见于2015年某次海外拍卖信息。
 
2016年,《上海年鉴(1852)》终于在北京的一次拍卖活动上“露面”,上海图书馆拍下收藏,并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合作研究,由方志办组织专家翻译。目前学界认为,它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地方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第一本年鉴。
 
“传世文献与考古文物是记录历史的主要载体。在中外交流史上,不同的文献和文物蕴藏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寻觅这些遗物,正如我们检索历史的年轮,认识过去,把握今天。”在黄显功看来,“黑石号”遗物与《上海年鉴1852》在上海相逢,是一个历史的机缘,是跨越千年的对话,让我们思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需要有面向大海的襟怀,仰望星空的眼界,谱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
 
他说:“新加坡与上海在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历史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沉船中的一件件文物和年鉴中的一页页记录,让我们更加坚信文明互鉴,有利于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济大学教授夏立平则以“中新友谊的过去与展望”为主题,回顾了中新友好交往历史,历数中新关系亮点,展望中新友好合作事业前景;新加坡宝路集团董事长、新加坡籍作家张露分享了文学新作《丝路江心镜》,展示了海上丝绸之路灿烂辉煌历史;上海市年鉴学会秘书长王继杰深入分析了中外年鉴的历史和现状,认为以年度性为基本特征的年鉴文化,具有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未来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加坡商会上海会长吴文贵也对上海市年鉴学会促进双边文化交流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期盼能通过本次论坛加深两国文化、教育界的相互学习与借鉴,并建立有效的学术磋商机制,为未来中新企业在长三角开发过程中的深度共赢发展构筑文化平台。
 
他说:“今年是中新建交30周年的重要时间。在这个被全球疫情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笼罩的时刻,中国和新加坡正在保持两国之间的友谊和经贸往来以共同对抗这些不利因素。中国和新加坡之间正在通过长三角区域的开发计划探索下一步共同发展的机遇。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是中新两国发展经贸合作和两国友谊的优质桥梁。”
 
在论坛期间,上海市年鉴学会与新加坡知名企业互赠综合性年鉴,新加坡宝路集团董事长、新加坡籍作家张露将个人作品赠与上海通志馆收藏。与会者期盼中新两国学界代表、企业家代表通过本次年鉴论坛,为未来的合作搭建平台、提供智力支撑,让中新两国友谊之树茁壮成长。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召开
下一篇:周励:闯荡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带着她的探险传奇回来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