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儿童教育期待更多蜡笔小新
日本京都动画工作室7月18日遭纵火,数十名顶尖动画业从业员丧生,大批珍贵原画被烧毁,对京都动画以至整个日本动画产业都将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令人扼腕。
创立于1981年的京都动画,以真实描写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写实唯美的背景画面为特色,如《凉宫春日的忧郁》《轻音少女》等,而《蜡笔小新》则是其协作作品。
那个心智早熟,有点调皮,却富有幻想的5岁男孩小新,曾伴随着中国一代少年的成长。不独如此,有学者称在分垃圾这件事上,蜡笔小新比上海阿姨更专业。1992年的《蜡笔小新》近日被重新翻拣出来顶上热搜,只因为其中一集小新一家也被垃圾分类困扰。“以后就是垃圾分类的时代了,我会不断地练习来习惯怎么做垃圾分类”——小新用软萌的语气念叨着的这一幕,至今令人难忘。
《蜡笔小新》制作于1990年代,可以说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成熟。为了打造全球领先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德国用了100多年,日本用了40多年,瑞典也花了一代人的时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年累月的教育启蒙,日积月累的行为习惯,垃圾分类已在这些国家融入公众生活的细碎日常。
中国正进入垃圾分类全民总动员、立法强制的时代。对此,无论怎样高估,都难以彰显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实现分类处理,变废为宝,不仅可节约资源,更重要的是可减少污染,化害为利,实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题中应有之意。但要让全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同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和坚持。
为此,理当从娃娃教起。比如要让垃圾分类进课堂,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编写形式新颖,充满知识趣味的读本、教材,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垃圾就是资源”的科学认知。同时,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家庭和校园垃圾分类,包括走进垃圾处理场所,经历垃圾变废为宝的变化。
但从娃娃抓起,应当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注重科学方法和途径,找到更多适宜的方式进行启蒙、普及和教育。比如,比利时的幼儿园课程常以童话故事为线索教习分类;英国小朋友流行看动画片学习垃圾分类;美、澳小朋友入幼儿园第一天就会去垃圾回收站参观;德国小朋友要写日记记录和父母的环保日常;瑞典小朋友需要完成和父母一起垃圾分类的家庭任务。
为了适应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咱们的垃圾分类教育亦当从童话故事、儿歌、动画及游戏抓起。自然,就期待有更多富有中国特色的《蜡笔小新》脱颖而出,期待有更多的儿童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参与此类文化产品的创作,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从小就学会垃圾分类,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