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从一块木头里,看到大千世界!福州软木画有多奇妙

2020-08-30 16:18  中新社微信公众号   - 

  20世纪初,福州软木画发源于福州东郊西园村,至今已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软木画作品通常是以山水、园林、花鸟、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为题材,采用圆雕、透雕、镂空雕等工艺。

福州软木画。受访者供图

  辉煌:上世纪80年代,软木画手艺人都是“万元户”

  上世纪八十年代,软木画是福州重要出口外销产品,从业人数多达万人,出口产值曾高达5000万美金,一般工匠也能月入数百元人民币,一年下来个个都是“万元户”,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收入。

  当年福州盛行软木画,家家户户过年过节都拿来当礼品送人,曾经一些软木画作品还被作为外交国礼走向世界各地,不仅展现了东方文化魅力,还为我国经济方面也做出了贡献。

当年外销的软木画作品,大多以当地高楼建筑、风景名胜为内容,黑色大漆木框为边框。受访者供图

  到九十年代后,市场渐渐凋零,如今年轻人入行的已经不多。素上软木画艺术创新主理人胡丽娟现在做的事情,就是如何让传承百年的软木画再变得复合当代人的审美。

  软木画为什么好看呢?在胡丽娟看来,是因为软木画的建筑有肌理,有层次,非常立体,现代建筑都是线条的,缺失了意境。

  软木画植物题材有上百种,亭台楼阁的建筑也有十余种。软木画擅长表现古建筑,过去画面繁复层层叠叠,非常具象。

从艺近60年的软木画老艺人陈雪榕展示其雕刻的“树”,栩栩如生。中新社记者张斌 摄

屋顶上细如发丝的茅草相当耗费心力工时。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软木画摆件。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如今,更为简约、留白、写意,大量的留白,真正体现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的意境。

软木画树雕。受访者供图

  过去,斑驳孔洞比较多的树皮是被废弃的,如今拿来做屋檐、做厚墙,意外的具有沧桑的历史感。胡丽娟说,这款创新作品明显受到35岁以下受众喜欢,大家感觉跟传统软木画气质确实不一样。

软木画中式建筑。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胡丽娟还擅长混搭。她用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三宝”:软木画、脱胎漆器和寿山石雕一起碰撞,做出美轮美奂的壶中乾坤系列。

软木画作品《“福·”中乾坤》。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18道工序打磨出葫芦上的大漆祥云纹,荡舟的渔翁用的是寿山石雕,软木画擅长的题材松鹤仙人成为主角,这组壶中乾坤系列表示天上人间的意境。过去从未有过这样的造像和材质混搭,这组作品引发了业界的关注。

软木画作品。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软木画作品。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她用来自云南的扎染做出“远山含黛”,软木做出“寒舍”。一举在茶席背景布置艳惊四座。由于这些混搭的材质都“取道自然”,也格外和谐。

  争执:老师傅怀疑这是“偷工减料”

  如今,福州能做软木画的仅有20多人,而且年纪多在六七十岁。在胡丽娟的素上空间,几名从当年国营软木画厂退休的老师傅,最年轻的61岁,最年长的73岁。他们都有四五十年的从业经历。

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的南台立业创意空间素上空间工作室。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南台立业创意空间素上空间工作室。中新社记者吕明 摄

  来自老师傅们从事了大半辈子软木画创作,早已形成固定思维,注重传统制作技法。一开始,他们甚至质疑胡丽娟在偷工减料。

  构图上的变化,也让老师傅们备受冲击。这幅松鹤图,松树从半空伸枝露叶,老师傅们曾极力反对:“从没见过松树没有根。”然而市场反响格外热烈,消费者只注重“意境”。

软木画作品古榕。受访者供图

  胡丽娟尽力说服老师傅,这是“减量不减工”,一幅好作品不仅需要好的制作工艺基础,更需要好的表现张力、精良的装裱工艺、与产品定位相配套的包装,方能呈现出彩效果。

  一句话,“保留画面简约意境,优化技艺,意境很吸引人,细节美不胜收。”

  待一幅幅新作品完成后,老师傅们凝视了良久不说话。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老艺人们逐渐改变旧有观念,尝试接受新观点与挑战。

  守艺:“哪天手抖了,就不动刀了。”

  每一位软木画师傅,都有一套自制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往往一用就是二三十年。

福州素上创艺软木画观光工厂正在制作中的长幅软木画。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他们用刀挫开软木、凿出薄片、圆点、发丝一样的细的长条,切掉带孔的废料,用镊子将圆点点上建筑的屋檐,权当瓦当。

软木画老师傅的工具陪伴他们几十年。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软木画老师傅的工具陪伴他们几十年。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因为软木实在太软,刀具需要弹性。师傅们的刀具,都是取舶来品大钟的发条自己纯手工打磨,多的有几十把,不同的刀具用途不一样。连用的刻垫,也是用蜡烛凝塑的座台。

蜡烛凝塑的座台成为刻垫。陈思畅 摄

陈思畅 摄

  出生于软木画世家的林世冰,是个“改革派”,善于推陈出新,对软木画的画面构图和制作技艺有独到的见解,是软木画画风变革的主力。

青年书画家何光明与软木画大师林世冰(左)一起探讨软木画创作工艺。受访者供图

何光明针对定制软木画创作的画面进行构图指导。受访者供图

  他的刀具因为用久而磨损,新和旧的对比竟有一倍大小的差距。

  他演示用中药材通草来制作飞鹤,栩栩如生,技艺十分精湛。他用刀片下通草薄片,成为羽毛,再用特制的白乳胶粘到鹤身,十分讲究比例和身形的饱满。

林世冰用中药材通草来制作飞鹤,这项技艺已近失传。

  匠人大多一生一技,对建筑物、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的雕刻各有所长,一幅作品至少需要两三人分工合作。

  比如梅花,工序需7道。花瓣需取没用孔洞的软木硬挖、拗出弧度,花蕊像头发丝一样细,需先把软木切成像纸一样的薄片,把有孔洞的薄片裁掉,再切成发丝,放进专门的容器,用手拉出一朵花。

胡丽娟(女)与陈孔国研讨软木画布景。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也有不少大师是全才。今年70岁的陈孔国,是国家级高级技师、福州软木画第三代传人,曾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学宝,从艺逾半个世纪。他无所不精,尤其擅长布景。

  陈孔国说:“只要手不抖,就一直做,手抖了,刀就该放下了”。

软木画大师陈孔国。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吴瑞珍从艺50余年,擅长“树”制作工艺,主攻创制作各种造型的花草树木系列雕刻艺术,灵活技巧地创作出形态各宜的花草树木的景观图案,是软木画界制树工艺圣手。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擅长制作建筑工艺的蔡文实老师目前在软木画行业属于“最年轻一代”,目前也62岁了。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72岁的陈雪榕老师擅长制作各种“小树种”。图为陈雪榕老师与她正在制作的软木画柳树的零件作品。中新社记者 张斌 摄

原国营木画厂的最后一任厂长林友驹如今也72岁了,也在继续为发扬传承软木画的保驾护航贡献力量。受访者供图

  作者:林春茵、陈思畅

  除署名外均由素上创艺受访者供图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文化中国·水立方杯”中文歌赛匈牙利赛区决赛落幕
下一篇:三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独家讲述他们与故宫的故事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