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
8月25-26日,为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在艺”在北京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联合举办“陈独秀、胡适与他们的时代——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主题学术研讨会。“陈独秀、胡适与他们的时代——纪念新文化运动105周年”学术探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以新发现的亚东图书馆藏陈独秀、胡适系列文献为契机,围绕“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与百年思想史”、“《胡适留学日记》与青年一代的家国理想”、“胡适《跋<红楼梦考证>》与百年新红学之路”、“一个大时代的启幕——从亚东图书馆到新文化运动”四个议题展开探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红楼梦学会、陈独秀研究会等高校及机构的专家、学者共20余位与会发言,通过追溯百年前一个大时代的文化遗珍,梳理探讨新文化运动对百年中国的深刻影响,挖掘百年前文化遗产之于现实的意义。陈独秀《科学与人生观序》集合
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外观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现而今就坐落于北大红楼。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亚东图书馆与北京大学亦有着深厚的渊源。亚东图书馆由汪孟邹于1913年在上海创办,其前身为芜湖科学图书社。亚东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图书,创造过诸多“第一”,带来了中国出版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的转型与进步。一段时期内,“亚东本”就意味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编辑出版态度。亚东图书馆首创古典小说标点本,使小说文本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和学术价值。汪孟邹
作为一家小型私营出版社,亚东图书馆在中国现代史和现代文学史上,起过无可取代的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革命时期(1922年-1927年),这里曾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的印刷和发行地,以及中共中央出版局的办公地。中国近代史上主要人物毛泽东、陈独秀、胡适、陈乔年、罗家伦等都与此地有过联系。图片右侧较高的楼房为亚东图书馆旧址
1917年,亚东图书馆灵魂人物之一陈独秀在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得益于他的大力推荐,“亚东”获得了北京大学出版部书籍在上海及南方地区的经理权,由此经营出现转机。同年,“亚东”的另一灵魂人物胡适也进入北大担任教授,三十年后担任北大校长。1919年至1922年是亚东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几年相继出版了胡适的《短篇小说》第一集、《尝试集》《先秦名学史》《胡适文存》,高语罕的《白话书信》《国文作法》,陈独秀的《独秀文存》,汪原放标点胡适作序的《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国演义》。胡适
目前有种说法认为,在20世纪上半叶亚东图书馆与韬奋书店、商务印书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鲁迅曾有言:“我以为许多事是做的人必须有一门特长的,譬如标点只能让汪原放,做序只能推胡适之,出版只能由亚东图书馆。”汪原放是亚东图书馆的骨干编辑,陈独秀、胡适、章士钊作为亚东图书馆的灵魂人物,汇聚了一大批文化界的有识之士,通过出版——胡适留美回国后,毫无保留地将其著作在“亚东”出版——有力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与波澜壮阔的现代中国进程。汪原放
“亚东图书馆遗珍——陈独秀、胡适重要文献特展”现场
“科玄论战”,“大家都‘跑题’了,该说的没说”耿云志
在与会来宾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近代史所研究员、胡适研究学会会长耿云志首先发言。他指出重温这篇《序》自然会重温那场很重要的争论——“科学与人生观”是20世纪中国现代哲学史上一场著名的思想论争,也称“科玄论战”,被梁启超誉为“替学界开一新纪元”。三大派别玄学派、科学派、以及唯物史观派,就科学与人生观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中国重要的思想家几乎全部参与其事,论战文章字数高达“煌煌二十五万”。胡适(前排左一)与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及同学合照
耿云志认为陈、胡二人分歧最大的是涉及到“历史观”的问题:陈独秀说他要给书写一篇《序》一个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发现胡适这一派人批评张君劢反对科学的说法都不彻底,并劝胡适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站到唯物史观立场上来。胡适则明确回答:这一步我是不肯进了,不能再进了。”耿云志认为胡适(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他认为陈独秀把唯物史观说的太简单了。二、胡适不赞成唯物史观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实验主义的信徒。实验主义最重要的核心观念是经验,经验这个东西既可以做唯物的解释,也可以做唯心的解释。“所以胡适说对于唯心、唯物的问题实验主义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用流俗的观点来看好象有点儿滑头主义,实际上这是一种影响力很大现代哲学的一个观念,我们无法详细展开。”陈漱渝
原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著名近代史学者陈漱渝发言时,先就提出对陈独秀、胡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好像是一个晴雨表,是一个标志。标志了现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我这里面讲的是研究,既不是把他们捧杀,也不是骂杀,而是给他们一个科学的历史定位。你要给他们两个一个科学的历史定位,你又离不开文本跟手稿,所以这批手稿的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欧阳哲生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哲生认为此次展览中的《胡适留学日记》手稿出现“也算是一个奇迹”,“在中国经过了几十年的社会动荡以后,这部手稿居然奇迹般的活下来了,能够再现于世,的确是非常珍贵的。”他的发言着重谈了对《胡适留学日记》的阅读心得。胡适(前排右一)与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生俱乐部成员合照
欧阳哲生笑言写日记有两种,“一种是写给别人看的。一种是写给自己看的,《胡适留学日记》带有‘思想自传’的性质。胡适在他的《自序》里说,‘我现在回过头来看这部自序才明白这几十万字是绝好的自传。’所谓‘绝好的’在我的理解是完全真实的呈现,没有任何虚假做作的成分。这17卷写的是一个中国青年学生七年的私人生活、内心生活思想演变赤裸裸的历史。这样的自传体书在西方可以看到卢梭的《忏悔录》、《邓肯自传》,但是在中国很少见。”姜异新
鲁迅博物馆/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姜异新在发言时,称赞“今天看了手稿非常震撼,大饱眼福。”她介绍说纸质文物寿命大约一百年,“一个世纪以前留下来,如此完整真是非常不容易。我注意到胡适用的是非常普通的美国中学生笔记本,上面印的Name、Grade、School和Class,大学生不需要写这个。胡适的书写方式是中国式的,本子横过来用,从右往左翻页,写的时候是从右往左竖写。他用的笔大多数是蘸水笔,力度大的时候有一种分杈的痕迹,很少一部分用毛笔、钢笔。并且这一部分主要出现在《归国日记》那一部分,墨汁的颜色有深蓝、浅蓝、黑色、红色,红笔大部分用来作批注。他的语言,书写当中以汉语为主体,夹杂着英文,汉语有时候用文言,有时候用白话还有很多中外符号。它的内容,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有简报、照片、通信、便条。和友人的对谈涉猎面非常广博,全面展现他求学读书日常生活娱乐、运动、关系、交游等一些经历。胡适还提炼篇名,字课、朋友篇,有点儿像现在的手帐的意思,恰恰是现场感的体现,因为是随时记录下来,虽然很注意编排,难免显得庞杂甚至无章法可循,这恰恰是文献原始的意义之所在。”胡适留学期间与友人合照
姜异新介绍说胡适实际上拓展了日记的功能,“他把它叫做‘自言自语’,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文体,并不是私密性的一己日记,也不是文学性日记,而是以读书杂记为主的思想随笔和文化记录。胡适非常有向公众表达的欲望。”在她看来,胡适主要用汉语写日记,“从最初下笔那一刻起他内心的读者就是自己的同胞,他要向祖国报道作为第二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如何浸润在西方文明里的,这样的文本非常有价值,最初是在《新青年》零星发表出来,在今天这样一个新媒体发达的时代,回望《胡适留学日记》,发现非常类似于现在的博客、个人微信的公众号,可以说是新媒体写作的前身,除了不能随时互动之外,其它方面的功是有传承的。读者从中能够看到胡适强烈的求知欲、表达欲有时候一天写几千字,思路非常通达和流畅,同时显示出美国教育体系对他深刻的影响,如何一点一滴形塑学贯中西的大师。”张宝明
河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张宝明认为陈独秀和胡适是两位是有故事的人。“他们演绎的故事在20世纪思想史、文化史和政治史上均和而不同,但两个人又都可以称作‘君’。打一个比方,梁惠王太平庸,为啥没有叫庄子和孟子,一个汪洋之势、一个大地蓬勃的人去对话呢?如果他俩对话,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在近代思想史上,胡适和陈独秀的出现就是谁都离不开谁,但一见面两个人就要吵,搞得胡适最后几次捶胸顿足,‘我要跟你分道扬镳’,但又是两个难舍难分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编辑所同人合影(左起,前排:汪协如、汪乃刚、章希吕、程健行、余昌之;后排:章近江、章志金、章焕堂、汪原放、吴嗣民、周道谋)
在张宝明看来汪孟邹设局是“阳谋”,陈独秀、胡适“入彀”也是无可奈何,“每当囊肿羞涩要向出版商贷款,陈独秀就跑到亚东图书馆坐几个小时,直到汪孟邹说阁下是不是缺钱?于是拿一万块钱或者是一千块钱支走。就是这种关系,关系特别好。出版社这古灵精怪的策划很是博足时人眼球。好戏无需等待,就在接踵而至的‘答’,岂止是一答了之,乃是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还’。如此你来我往便成了思想上的你推我搡。如果说在各自‘序’中还不曾找到共同的踏板,这一支点在‘答’中还是看到些许的希望。首先在以胡适‘附注’的形式《答陈独秀先生》。这个“答”紧扣陈独秀在序言中的结论两个层次的:一是陈独秀所说的一种历史观,而我们讨论的是人生观;二是唯物的人生观是用物质的观念解释宇宙万物及心理现象。唯物的历史观用客观的物质原因来说明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就像陈独秀往外拉胡适加盟自己唯物史观一样,胡适也在拼命地将陈独秀往里拉,靠近自己科学的人生观。”章宏伟
在章宏伟看来,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无论是经济、金融、文化、贸易方方面面都可以说突飞猛进。“很快的,上海就在中国版图里占据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进而改变了中国的出版格局。1936年,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这三家出版机构一年的图书量占全国出书总量的71%!那个时候,上海的杂志出版数量也乎占了全中国杂志出版数量的半壁江山。所以陈独秀对这样的格局,上海的变化,可以说看得非常清晰,所以就力促汪孟邹到上海去发展开书店。1913年,汪孟邹带着侄子汪原放到了上海,在四马路今天福州路那租了个小房子,就一层,外面挂了个洋铁皮的‘亚东图书馆’牌子,这就开张了。”《胡适留学日记》封面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第十七册《北京杂记》(局部)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第十七册《北京杂记》(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