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老传统让三百年琼剧焕发新光彩 拜师收徒薪火传

2020-08-25 11:22  海南日报   - 

中国侨网8月20日,陈育明收徒仪式在海口市群众艺术馆举行。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陈望摄
    8月20日,陈育明收徒仪式在海口市群众艺术馆举行。 海报集团全媒体中心记者陈望摄

  老传统让三百年琼剧焕发新光彩

  拜师收徒薪火传

  文\海南日报记者 徐珊珊

  8月20日,82岁的著名琼剧表演艺术家、琼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育明在海口收徒。时隔11年再次举行收徒仪式,他感慨良多,“琼剧演员既要学艺术,也要学做人,要认认真真演戏、堂堂正正做人。过去师傅们是这么教我的,我希望徒弟们接好琼剧表演的接力棒,让琼剧更好地传承下去。”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自古以来,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人为载体,讲究口传心授、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这种方式成为培养传承人的有效方式。十余年来,“拜师收徒”让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琼剧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和光彩。

  “科班馆”里学演戏“十个先生九本册”

  “方言土语生珠玉,古调新声入剪裁。老辈耕耘新辈继,海南应有百花开。”在近日举行的陈育明收徒仪式上,活动背景板上书写的这两句诗格外引人注目。诗歌的作者是田汉,这是他在60年多前琼剧演出团首次晋京演出结束、演员们即将离京前写下的。三百多年间,在一代又一代琼剧演员的传承下,琼剧这个海南唯一的大戏剧种才能以独有的绚丽色彩屹立在中国地方戏曲艺术之林中。

  琼剧的拜师收徒仪式究竟从何时兴起,具体包括哪些仪式和内容?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我省多位资深琼剧表演艺术家和琼剧历史研究专家,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过去50多年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拜师仪式,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剧团中跟班学习。”陈育明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从1954年入行到2005年,我没有参加过拜师仪式,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别人举行拜师收徒仪式。”年近八旬的钱汉堂是当年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的成员之一。他曾听过去的琼剧老前辈说过,在清朝末年,他们进入“科班馆”学习琼剧前会举行简单的仪式。人们将生鸡血滴入酒碗中,师傅和徒弟一起饮尽,最后还要起誓。

  海南方言对传授各种技艺的师傅统称为“三父”。有文献记载,过去,教授琼剧音乐的“文馆”里都会安设“华光祖师爷”(戏班尊拜的祖师爷)神位,先由师傅召集众学徒跪拜祖师爷,然后授艺。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琼剧的拜师收徒仪式具体从何时开始兴起,但是从文献记载和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的口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艺人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琼剧,师傅如何指导徒弟等内容,从中可以发现许多琼剧表演艺术的传承脉络。

  《琼剧亲历见闻录(上)》中收录了老琼剧艺人李才喜、吴兴发等人对当年学艺生涯的回忆。过去,琼剧授徒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开馆授徒,一种是跟班学艺,少有例外。当时教唱戏的叫“科班馆”;教音乐的叫“文馆”,也叫“八音班”。那时教的东西没有统一教材,都是开馆师傅懂什么就教什么、懂多少就教多少,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口传身授。“科班馆”教刚入行的艺人做戏唱戏,“文馆”教曲牌和演奏风格,教授的东西大同小异,又不完全相同,所以那时有“十个先生九本册”的说法。

  除了入“科班馆”学习,学徒学习琼剧的第二种方式是跟班学习,即学徒在戏班、剧团里边学边演,从跑龙套开始学起、演起,向大牌演员求教,要多问、多看、勤学苦练,还要处处讨好师傅。在琼剧发展史上,许多琼剧“大佬倌”(地方戏曲知名艺人)也是通过跟班学习才最终有所成就的。旧时跟班当学徒的,要帮师傅背行李、打床铺、端茶倒水、请吃请喝,好不容易才能学到一招半式,那时的学徒大都深感学艺艰难。

  这从老一辈琼剧表演艺术家郑长和的回忆中也可见一斑。郑长和9岁丧父、母亲改嫁,后因家贫辍学,就挑起糖糕担叫卖谋生。14岁那年,郑长和挑着糖糕到离家二三十里外的长坡圩,在戏馆门前摆担叫卖。为招揽顾客,他唱戏叫卖,竟也唱得有板有眼、声音洪亮。戏馆师傅见他生得眉清目秀,决定收其为徒。旧时代,教戏馆规矩严厉苛刻,学徒在师傅面前平时要低头垂手,饭前下跪磕头,无钱交学费还要递烟奉茶,兼做担水扫地等杂活,边打杂边学戏,苦挨一年才能参加演出;演戏头两年没有报酬,只供饭吃。1959年,郑长和曾撰文抒怀,提到自己这段艰苦的学艺经历。

  钱汉堂告诉海南日报记者,“科班馆”就是过去的琼剧艺校,专门教人学习琼剧,馆里的师傅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人理论水平不足。学生学习期限一般在1年—3年,出科(毕业)后才能成为职业演员。学习期间,几乎每天要早起练嗓子和基本功。有些人出科后还要为“科班馆”无偿服务几年,除了包吃住,不给工钱。

  海南地方志书《万宁县志》中记载,从1878年至1928年50年间,民间艺人自发出资兴办“科班馆”,培养和造就大批琼剧人才。当时演出的剧目有《林攀桂上金銮》《张文秀》《五娘上京》《张生上京》《玉堂春》《西厢记》《春香过岭》《拜月亭》等,其内容多含嘲讽乱世、揭露丑恶之意,对民众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江南百景图》里的文化记忆
下一篇:七夕的七个冷知识:是情人节还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