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8月21日电(记者 宋宇晟)2020年的春季拍卖会比往年晚了差不多两个月。在北京,中国嘉德是率先开启今年春拍的拍卖公司之一,但时间也已经拖到了立秋之后。
8月15日-19日的5天时间里,4500余件艺术品在嘉德上拍,这也被视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拍卖行复工的一个信号。不少人希望借此观察市场的反应。
疫情下的文物艺术品拍卖
“文物艺术品拍卖讲究节奏感,从年初到年末,我们都会把拍卖的时间提前安排好,比如嘉德有一个叫“行事历”的时间链,每天干什么,每月干什么,都会一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今年每天都在变化,线下展览和拍卖的时间一直在调整,我们同时做好两三个方案来应对。”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胡妍妍近日曾这样对媒体谈起今年文物艺术品拍卖领域的情况。
这当然并非孤例。
疫情之下,2020年上半年,国内所有文物艺术品拍卖都不得不改变既定的节奏。
中国拍卖协会副秘书长欧树英告诉中新网记者,往常国内春拍季是从5月、6月开始,今年整体往后挪了2-3个月,甚至部分拍卖公司就取消了春拍,因为下一场秋拍来不及准备了。
市场节奏被打乱势必会对成交金额产生影响。与此同时,对拍卖公司来说,运营成本是在增加的。
“因为疫情影响,一些拍卖公司拍品征集就受到非常明显的限制,东西不能送上门或者不能做征集,不能到海外去。所以拍品征集的速度和效率都会受到影响。即使是举办拍卖会,安全是第一位的,拍卖行组织要求也非常严格,安全成本也上升了。”
中国拍卖协会8月发布的《拍卖行业2020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分析》指出,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上半年成交额仅为6.88亿元,同比下降81.99%。
“春天来了”
到今年8月春拍重启的时候,疫情仍是一个难以绕开的话题。这样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中国嘉德的拍卖现场,除了拍卖师之外,所有人均需佩戴口罩。同时,预展和拍卖都需预约进入,还要测温、扫健康码。
此外,嘉德春拍的第一号拍品,还特意安排了日本画家东山魁夷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书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书法。相比于具体的价格,其象征意义更为重要。
而如果从拍卖的最终结果来看,疫情之下这场迟来的春拍仍然可圈可点。欧树英给出的评价是“首拍大捷”、“超出预期”。
现场也确实如此。
以嘉德春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的《春天来了》为例。据报道,这件作品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周春芽的作品,于1984年7月在成都完成,1985年1月被收藏家携往卢森堡,收藏35年,这是首次在拍场露面。
当晚,这件作品以900万元起拍,竞价至1200万元后,被买家一口价加至1800万元,此后多个委托互不相让,价格一路从2000万元升至7000万元,最终以7500万元落槌,加佣金8625万元成交。
欧树英认为,这表现出市场对于流传有序的拍品,有非常强烈的投资、收藏的愿望。“我们能感觉到这种热烈的气氛。”
今年,西泠印社春拍总成交额达到10.99亿元。而中国嘉德春拍总成交额突破15亿元,总成交额大幅超过总底价。
欧树英说,“应该说在疫情困扰的情况下,这样的市场表现是非常好的一种状态了。虽然可能没有出现早几年提到的亿元拍品或者超级明星拍品去作为市场的加持,但是每一件拍品都值得推敲,而且品质有保证,在学术性和艺术价值方面,整体是可圈可点的。所以我感觉,整体市场的稳定性其实好于去年。”
她同时表示,已结束的西泠和嘉德春拍起到了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
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未来
当下,疫情防控也已进入常态化。
但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原有习惯和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改变了。每家拍卖公司也都在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刚刚过去的中拍协常务理事会上,抓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安全,被作为行业首要的任务提了出来。
欧树英告诉记者,安全是任何时候、开展任何业务的首要前提,而且“丝毫不能松懈”。
与此同时,疫情也让更多的拍卖公司开始重视线上拍,加速数字化转型。据中拍平台统计,今年上半年,网络拍卖会的场次同比增长了47%。
“我们看到在疫情发生之前,一些拍卖公司可能还觉得网络拍卖是一个可选项;但疫情以来,网拍已经成为一个必选项,是必备的动作。”
欧树英认为,虽然网络拍卖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线下拍卖会品鉴、交流的需求,但“通过数字化转型推进企业效率提升、模式转变,可能能够加快企业获得一种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力量,这一点是值得期待的”。
此外,从今年春拍的情况来看,成交数据较好的拍卖公司通过学术引导价值、专业的服务和对市场的高度敏感,给出一份比较稳健的答卷。
欧树英说,当市场越来越理性、藏家也越来越精明,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和稳健扎实的服务才能让企业走得更长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