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邵燕祥逝世,享年87岁

2020-08-03 11:32   美国新闻网   -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邵燕祥逝世,享年87岁

2020年08月02日 16:55:02
来源:红星新闻

 
 

8月2日深夜,微信朋友圈突然传出著名诗人邵燕祥去世的消息。红星新闻记者通过采访《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著名诗人徐敬亚证实,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邵燕祥先生确于8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徐敬亚通过微信悼念邵燕祥:邵先生永垂,去年9月在邵燕祥先生家,围着小方桌说话、大笑、拍照,得到了他签送的《一九四九.北平故人》。从1980年夏天在北京虎坊桥的《诗刊》社认识先生,整整40年过去了。

李少君则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春节前他曾去看望过邵燕祥,那时身体算康健,作为《诗刊》社曾经的副主编,邵燕祥当时还告诉李少君:《诗刊》社谁办都会有议论,但是认真办一定会让大家感受到。“我认为邵老师这句话应该是在勉励我。”李少君表示,作为热爱文学创作的邵燕祥一直都在写作,没有停止过。

邵燕祥,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生于北平,1948年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49~1957年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78~1994年先后任《诗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0~1990年代,曾先后当选中国作协理事、主席团委员。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比较集中地创作杂文散文,先后出版《忧乐百篇》《当代杂文选萃·邵燕祥之卷》《邵燕祥文抄》(三卷本),以及人生实录系列《沉船》《人生败笔》《找灵魂》等。诗集《在远方》《迟开的花》分获第一、二届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杂文集《忧乐百篇》《邵燕祥随笔》分获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一届鲁迅文学奖。

从1947年至今,邵燕祥已经历了70余年创作旅程。1984年,在去呼玛途中的大兴安岭十八站时,他以《开花》表达自己“拼一生的情思/开放这一次”的激情,写下“即使只开放一次/即使只开放一天/能够开花/也是幸福的/因为/是在这可爱的大地上/开花啊!”

步入老境,邵燕祥依然愿意以“花期”来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创作节点。“80多岁的老人,把写作比作‘花期’,好像不着调,”邵燕祥温和而自嘲地进一步解释,“我说诗是‘花’。百花齐放是好的,文学作为‘花’也是好的。我更进一步认为,诗是诗人的生命之花,是用自己的心血、用精神、用生命浇灌的。”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左)与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右),今年春节去邵燕祥先生家拜年留影(据李少君微信)

全国诗人深切悼念邵燕祥

诗人风骨,诗歌良心!邵燕祥先生千古!

——著名诗人谷禾

一个有风骨的诗人!深切悼念!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杨克

从未谋面,也没有发过我一首诗,但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和诗歌编辑家。邵燕祥先生千古!

——著名诗人王若冰

1992年参加《诗刊》采风奔波7天一起去过拉萨,令人尊敬的长辈。前几天一好友收集他信件,准备给他出书信集,我刚让孩子复印好,快递给那位好友。老人家走好!

——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得主曹宇翔

他长达七十年的写作,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国文人的清正本色,读到的是一个当代诗人的痛苦灵魂。

——攀枝花诗人黄薇

沉痛悼念邵燕祥先生!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萧山人以您为傲!

——杭州诗人蒋兴刚

邵燕祥代表诗作:

《到远方去》

收拾停当我的行装,

马上要登程去远方。

心爱的同志送我

告别天安门广场。

在我将去的铁路线上,

还没有铁路的影子。

在我将去的矿井,

还只是一片荒凉。

但是没有的都将会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会落空。

在遥远的荒山僻壤,

将要涌起建设的喧声。

那声音将要传到北京,

跟这里的声音呼应。

广场上英雄碑正在兴建啊,

琢打石块,像清脆的鸟鸣。

心爱的同志,你想起了什么?

哦,你想起了刘胡兰。

如果刘胡兰活到今天,

她跟你正是同年。

你要唱她没唱完的歌,

你要走她没走完的路程。

我爱的正是你的雄心,

虽然我也爱你的童心。

让人们把我们叫做

母亲的最好的儿女,

在我们英雄辈出的祖国,

我们是年轻的接力人。

我们惯于踏上征途,

就像骑兵跨上征鞍,

青年团员走在长征的路上,

几千里路程算得甚么遥远。

我将在河西走廊送走除夕,

我将在戈壁荒滩迎来新年,

不管甚么时候,只要想起你,

就更要把艰巨的任务担在双肩。

记住,我们要坚守誓言:

谁也不许落后于时间!

那时我们在北京重逢,

或者在远方的工地再见!

1952.11.23

红星新闻记者 彭志强 曾琦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流行病是一种社会“压力测试”|专访《人类大瘟疫》作者霍尼斯鲍姆
下一篇:名师阵容已定!西山学校2020届新高一即将扬帆起航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