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四代人的龙舟情结:刻在骨子里的喜爱

2020-06-27 10:54  中国新闻网   - 

中国侨网俞建良正在绘制船桨。受访者本人供图
俞建良正在绘制船桨。受访者本人供图

  中新网杭州6月26日电(记者 钱晨菲 实习生 高顺欢)“龙舟是蒋村最宝贝的东西,我们从小住在水边,出了娘胎就会划船,对于龙舟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俞建良是杭州蒋村人,家中祖孙四代皆为做舟人,也是龙舟队里的主力队员,见证了蒋村龙舟的兴衰变迁,也印证着龙舟文化的代代传承。

往年龙舟胜会。蒋村街道供图
往年龙舟胜会。蒋村街道供图

  蒋村,位于杭州西溪湿地核心区,是个以端午“龙舟竞渡”出名的地方。今年40岁的俞建良,做舟刚满5年,是整个蒋村最年轻的船匠。而他的师傅,是自己63岁的父亲俞国炎。做龙舟近40年的老俞师傅,手艺也传承自父辈。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蒋村龙舟制作复杂又精细,从选材、劈板、打磨、拼接、装钉、填塞、上漆、装饰到试水,每一步很是考究。

俞国炎正在刨船板。 钱晨菲 摄
俞国炎正在刨船板。 钱晨菲 摄

  “打船很苦很累,拿装钉来说,需要腰、臀、手共同发力,全身使力挤着船板,一边移动一边打钉子,8公分长的钉子,要一口气打进去近80颗。”俞建良说,“两人合力打造一艘龙舟,起码要耗时半个月,用上千颗钉子。”

  “我爷爷那辈人造龙舟时,都是拿着铁锯一拉一扯,我从小听着锯木头的‘沙沙’声长大。”俞建良回忆,“现在虽然工具便利了很多,但龙舟依然要纯手工制作,靠的就是船匠的手艺技巧。”

  “整个蒋村会制作龙舟的人也就这个数。”俞建良伸出5根手指晃了晃,“订单太少,几乎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今年受疫情影响,只接到一艘龙舟、两艘避艄船的订单。现在愿意吃这份苦的人越来越少,之前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来学打船,干1个月瘦6斤,撑不住放弃了。”

修补西溪湿地游船。 钱晨菲 摄
修补西溪湿地游船。 钱晨菲 摄

  作为新一代“做舟人”,俞建良也想在龙舟上做出新意。他展示着手机里几张船桨的照片,桨板上绘着蓝色水纹,威风凛凛的卧龙正大嘴张开往外喷水,活灵活现。“这几把船桨和传统船桨有很大不同,绘图非常美观,也是我想尝试的方向。”

  龙舟是蒋村人的独特情结。自明代开始到现在数百年间,蒋村端午划龙舟的习俗从未间断。在蒋村,素有“端午大如年”的说法。今年受疫情影响,龙舟胜会被按下暂停键,俞建良内心不无遗憾。

俞国炎正在维修破损船只。 钱晨菲 摄
俞国炎正在维修破损船只。 钱晨菲 摄

  他介绍,蒋村龙舟不赛速度看花样,重视技巧与美观,有自身的独特划法。船尾蹲艄的位置尤为关键,蹲艄人往往也是队伍核心人物,而俞建良已经在这个位置站了十余年,这是他尤为自豪的事情。“我爸爸是龙舟头档位置的划桨手,最重要任务是照顾龙头。我们一头一尾,齐心协力。”

  随着原住民的“洗脚上岸”,年轻一代对划龙舟的热情在逐渐消减,龙舟文化的传承遇到难题。“龙舟上仪式很多,包括讨飨、披红等,每个步骤都有讲究,但现在真正懂蒋村龙舟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俞建良曾为蒋村龙舟的传承感到担忧。

  让其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到了龙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俞建良的儿子正就读小学4年级,去年一艘完全复原老底子民国风的豪华“满天装龙船”进了校园,让其儿子赞不绝口。当地学校还经常组织孩子们走进蒋村龙舟陈列馆、走进做舟人的手工坊,近距离学习龙舟知识。

  又是一年端午,虽俞建良不能带着儿子一同参加龙舟赛,但蒋村街道举办了孩子画龙舟、民众读龙舟等活动,四代人的龙舟情结丝毫未减。(完)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编制书目、影印出版……海外中文古籍加速回流
下一篇:基因编辑与人类改进,刘慈欣给法学家的启示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