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上官云)一年一度,端午佳节又至。它的很多习俗都颇具现实意义,像“避瘟保健”的节日主题,则是提醒人们要注意卫生、预防疾病。
在传统习俗之外,线上过端午的理念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今年,结合疫情防控需要,北京推出“最是人间好时节”端午朗诵会等八项线上活动;在湖北省秭归县开幕的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许多活动也转移到线上。
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说法?
在中国,端午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由来,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认为端午节源自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他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之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来到江边以各种方式凭吊他。慢慢地,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源于“夏至”,比如《荆楚岁时记》提到五月初五日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隋代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则把竞渡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
此外,端午节的起源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也有人认为,它与周代的蓄兰沐浴有关。
“避瘟保健”是最早的节日主题
端午节正处在夏季,天气炎热又潮湿,蚊蝇滋生,古代的物质条件和卫生习惯相对比较差,疫病比较容易流行。
人们发现这一情况后,便有意识地选择一个时间节点,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注意防病。端午节逐渐成为这个合适的时间节点,“避瘟保健”成为最早的节日主题。
比如,此时会有不少“避忌”的手段:饮菖蒲雄黄酒、悬艾避瘟等等。民俗专家萧放说,民间还会用艾草做成人形,悬于门户之上“以禳毒气”。
过去,有的地方也流行“兰汤沐浴”,有一种说法称,是用柏叶、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起到卫生保健的的作用。
另外,端午有取午时水、戴五色线、点朱砂雄黄、儿童穿预防“五毒”侵害的背心等种种习俗。它们几乎都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而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走上云端:节日也“触网”
寒暑相推而岁成。在漫长的时光中,端午节的习俗不断变化。一些习俗渐渐不再那么流行,一些新的过节方式也在加入。近几年,网上过端午变得十分常见。
随着互联网触角的延伸,各大粽子厂商纷纷“触网”。粽子是此时必不可少的美食,人们也乐得在网上了解、学习各种包粽子的技巧。
今年端午节,北京在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推出了“云彩朵朵”线上八项活动,包括“最是人间好时节”端午朗诵会、“网络中国节”、“戏里戏外话端午”等等。
此外,北京还将组织开展“云游端午”“云赏端午”“云乐端午”“云话端午”“云演端午”“云购端午”等线上六大品类、七十多项重点文化活动。
前几天,2020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湖北省秭归县开幕,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今年的开幕式简化具体流程,并首次采用“现场+云上”的方式举行。
除现场祭拜外,这次文化节活动整体转到线上,举办“云上端午·诗意宜昌”2020屈原故里端午诗会、屈原故里VR云上端午习俗馆、端午文艺作品线上征集等系列活动。
传统节日如何扎根现代社会?
从传统民俗的继承到新的过节方式加入,端午节也带给人们许多节日之外的启示。
传统节日的发展,关键在于要让大家认识到它在文化传承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到端午节,萧放曾提到,首先可以大力恢复其卫生保健的传统习俗,如清洁环境等。
实际上,在各式民俗活动中,还可以强调端午节团结社会的功能,利用龙舟赛等集体性的协作与竞技的方式,让大家得到情感交流的机会;或是倡导屈原等历史先贤爱国爱乡土的伦理精神,培植与弘扬人们的家国情怀。
吃粽子也好,网上过节也罢,节日理应回归百姓生活。萧放认为,要利用现代媒介,在营造节日环境、共享节日文化的等理念上做适当的社会服务工作,让过传统节日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享受与生活方式,传统节日才能真正在现代社会扎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