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纪念|跟随罗小未先生回到1950年代,在同济听一堂建筑课

2020-06-08 17:48  澎湃新闻   - 

【编者按】:2020年6月8日6时30分,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小未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对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学科的建设来说,罗先生是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影响了每一个学习建筑专业的学子。罗小未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说,罗小未是同济建筑系唯一被称为“先生”的女教师,她不仅教给学生渊博的学识,还有她的睿智、教养、研究方法和大家风范。
 
本文选摘自“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罗小未先生的学生卢永毅教授对老师的一次口述采访。
 
20世纪40年代的罗小未
 
罗小未先生谈同济大学西方建筑史教学的历程
 
(节选)
 
卢永毅(以下简称卢):我曾是您的学生,知道您在同济工作的50多年里对于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付出的心血和建树的成就,也深知这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对中国建筑界的广泛影响。我觉得自己很应该做这个访谈。
 
五二年院系调整后,同济建筑系的人才来源是很丰富的,有冯纪忠、黄作燊、吴景祥、谭垣、黄家骅,等等。他们中许多都是受过西方建筑教育的,有些在外国还待了很长的时间,他们对您的教学有影响吗?
 
罗小未(以下简称罗):到了同济以后发现图书馆的建筑历史书要比约大的多,这对我有很大帮助。再有,就是你提起的这些老师都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我教的内容都是从书本上来的, 从来没看过实物,很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我总是找那些这方面比较理解的人请教。
 
首先找的是黄家骅,因为听说他已经教过好几年的西方建筑史。以后我找得最多的是黄作燊和冯纪忠。黄作燊总是旁敲侧击地给我一些启发,冯纪忠会很热烈地与我讨论问题。
 
当时,我在学习中觉得应该对建筑历史的一些术语要搞得很清楚,对建筑的各种现象要有识别能力,要识别就必定要了解、要比较,然后才能辨别。
 
有一次我就和冯纪忠讨论什么叫Classical Architecture(古典建筑),什么叫Renaissance(文艺复兴),什么叫作Classicism(古典主义),然后又有个 Classical Revival(古典复兴),这些概念我都不很清楚。我们谈到卢浮宫东翼,我说大家都说它是Classicism(古典主义),冯先生当时没说什么。结果第二天一早啊, 冯先生上班,下了车后不到同济校园,而是跑到同济新村我家里来了。他专门跟我说,其实这个Classicism 已经带有Baroque(巴洛克)了。他说在意大利是Baroque,而法国的古典主义实际上已经接受了Baroque的一些东西。你看,这种事情只要有人帮你这么一点啦,你就通了。
 
1950年代中期,罗小未与吴景祥(左一)、冯纪忠(左二)、谭垣(左三)图片来源:《罗小未文集》,2015年出版
 
卢:当时系里还有位罗维东先生,他是密斯的学生,对您的教学有影响吗?
 
罗:他不仅曾是密斯的学生,还在密斯的事务所工作过。五三年他到同济来后,在师生间掀起了对密斯的很大兴趣。因此我想到建筑史应该有近现代的内容,于是开设了西方近现代建筑史课。过去各个大学都只有古代建筑史,我估计我们同济是第一个正式开设西方近现代建筑史课的。
 
卢:那您讲讲那时教学的一些具体情况吧。
 
罗:我先讲讲教学方法上我赞成什么。首先我觉得,讲建筑历史要有很丰富的图像,要是没有图片的话没办法讲明白。所以我一方面给学生发用珂罗版制作的活页图片,同时在课堂上放幻灯片。我们同济可能是最早用135幻灯片的。我记得50年代刘敦桢先生到我们学校来时,他一看到我们的幻灯片,很欣赏。他说他们做的还是玻璃的幻灯片。
 
1956年,罗小未先生给学生上课
 
卢:那么教材呢?
 
罗:大概在五三、五四年就有了,开始是油印的。50 年代我写的教材就有好几个版本。一两年就要写一份教材。同样地,我对图像十分重视。六一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建筑史附册》是我们国家第一本关于西方近现代建筑史的教材。六三年出版的《外国建筑史参考图集——原始、古代、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建筑史部分》的图片比较齐全,这两本书都是我们长期的活页图片积累而成的。编写过程中,我的助教陈婉、王秉铨对我的帮助很大。
 
在1956年左右,来了梁友松,他是梁思成的研究生,很有才华,学的是西方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史也很好。那时候我们就让他教西方近现代史。但是,他只教了一两个学期,最多一年,就被划为右派了,听说是清华来信通知同济的。他当时很活跃,跟学生一起搞了一个“我们要现代建筑”小组,很受学生欢迎。
 
1959年,梁思成先生(前排左一)与罗小未先生(前排右一)及学生座谈
 
1959年,杨廷宝先生(左三)与罗小未先生及学生座谈
 
卢:1957年以后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您是否觉得要当心了? 那么您觉得在教书的过程中要当心的有哪几点?
 
罗:其实自到了同济后我就一直觉得像我们这样没有老师教的,不是正统出来的,既要补建筑的知识,还要补哲学的知识。因此我就自学马列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还特别学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再有就是黑格尔的和普列汉诺夫的书以及其他一些美学的书。我觉得就算我了解了一些史实,但我不会批判,因此我尽量学习。我觉得黑格尔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例如他提出的任何事情都有产生、发展和衰落的过程,给了我一个历史是变迁的、任何事情都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去看的基本观点。
 
卢:那这对您教历史课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罗:是的。其实我那时基本上是自学过来的,没有老师,也不像现在那样有很多书。没有人向我提出要求,也没有人审查我批评我,我只能学一步走一步。
 
在这几年当中,我最大的困惑是建筑史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因为那时候我经历过几个对我压力很大的观点。50年代中,有一次我们到兄弟院校访问时,有一位老师很郑重地提出来,我们必须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看建筑。这其实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接着说,有人在形容埃及大金字塔时,喜欢说白颜色的金字塔在黄色的沙漠里、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很美,他说这是什么阶级感情。他说,应该想到的是,建造金字塔时有很多很多的奴隶死在里面,因而我们看到金字塔时应该看到的是一个血淋淋的金字塔,怎么能说它美呢? 我听到这些话,一方面感到很恐慌( 因为是个政治问题), 另外感到很困惑。后来我总算从《共产党宣言》里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也在赞扬古代罗马建筑的成就,就舒了一口气。
 
另外一个问题也给了我一定的压力,这就是,我们学校有位年轻教师提出说, 建筑历史是社会发展史的注解,所以我们应该按照社会发展史的顺序来看待建筑史, 并且用建筑历史来注释社会发展史。那么我就想,建筑历史应该要反映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假如只用它来解释原始社会如何进入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又如何进入封建社会,那么建筑自身的许多内容以及建筑自身的发展规律又到哪里去了呢?
 
有一次,一位国内很受尊敬的资深教授来访问我们,当我们问到如何在教建筑历史中贯彻批判的继承的时候,他说,其实你们教建筑历史,只要让学生掌握 100 个例子就好了。那么学生在设计广场的时候,脑子里马上就有四五个广场跳出来,设计市政厅的时候,马上又有几个市政厅的实例跳出来……他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想,这好像是历史建筑,而不是建筑历史了。
 
还有,大约五八年的时候,一位老师真心地跟我说,我们中国每一次推动历史进步的都是农民斗争,斗争后就改朝换代,那你能不能从农民斗争的角度来讲一讲建筑史? 大概在 60 年代初期,有一位兄弟院校的教师写了一些批判性的文章,比如批判勒·柯布西耶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和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我们系里有一位好心的总支书拿着文章来很诚恳地对我这样说,你看,这些文章都登在大报上了,你教了几十年的建筑史,怎么就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呢? 当时我真是纳闷了,我到底怎么了,怎么就写不出来这样的文章来啊!
 
这些事情都使我很困惑,而且思想压力很大,认为自己可能真的是有问题了。 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建筑史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就想,其实建筑历史是最好的理解建筑的东西。就如我们想知道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常常从他的身世和他过去做过的事情去了解他。所以,建筑史就是建筑本身的历史。那建筑是什么呢? 其实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绘画、雕塑是不一样的,它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它还要用工程技术来实现,它的形象不仅要美观,还要能表达意义。
 
那么我们又是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来教建筑历史呢? 须知,每个社会以及每个社会中不同的人群对建筑都有他一定的要求,而每个时代、每个社会又存在着不同的物质技术条件,建筑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一批人——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筑师、工程师。他们充分利用,而且是创造性地利用与他们相应时代的物质技术条件,来达到和满足社会对建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因此,建筑是文化史,是思想史。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一辑《抢救记忆中的历史》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按章索局》正式出版 将厦门侨批局历史向前推进11年
下一篇:600多岁西安明代钟楼6月10日起闭馆修缮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