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制度性偏见,人类学博士生只能追求终身教职吗?

2020-05-22 11:15  澎湃新闻   - 

在2020年春季的一期《工商人类学》(Journal of Business Anthropology)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从象牙塔到董事会:人类学家在商业领域的发展”(From Ivory Towers to the Board 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nthropologists in Business)的文章,作者伊丽莎白·鲍威尔首先分析了人类学学术项目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并说明了一部分人类学博士生离开学术领域为什么是不可避免的,在下一篇文章中她将详细介绍二十位人类学家在取得人类学博士后,冒险进入商业领域的经历,并说明人类学训练如何与商业领域完成有趣的衔接。
我们首先编译了鲍威尔的第一篇文章,截取了她对人类学研究生培养项目提出的一些批评。她尖锐地指出,人类学博士生追求终身教职的主导性叙述很可能正在威胁到人类学研究本身。这种霸权性的叙述也导致圈子内不认可博士毕业后去非学术领域工作,这也是人类学研究型项目忽视提供应用型职业相关的实习机会的深层原因。
在二十世纪初,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 - 1942)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并开启了美国第一个人类学专业的博士项目。

在二十世纪初,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 - 1942)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并开启了美国第一个人类学专业的博士项目。

鉴于人类学学术项目的文化氛围、愿景和价值取向,人类学博士生的最终职业选择令人惊讶。在另一方面,过去五十年来美国国内的社会结构性、经济和政治现实,使得至少对一部分人类学专业毕业生来说,离开学术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研究了相关数据,试图了解学术界的内部结构和文化现实,这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优秀的人类学家最后选择进入非学术领域工作的原因。需要强调的大背景是,大多数人类学专业的学生都是怀揣着当教授的目标去攻读博士学位的。
通过引用美国人类学学会网站上的信息,我将重点介绍一些由美国人类学学会委托调研或批准的报告中的主要结论。这一些报告包括了人类学专业就业数据及相关调查结果,调研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本文受访者们完成博士项目的年份。
除了这些数据,我认为还必须关注美国人类学研究项目中的文化动态,因为这些动态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本文受访者们讲述的个人经历。事实上,人类学学术界的这些主导性叙述很可能正在威胁到人类学研究本身。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人类学博士的数量有了巨大的增长。美国人类学博士的人数从1950年的22人急剧增加到2011年的555人。美国人类学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显著增长后,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都曾放缓过增长的步伐,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又一次呈现强劲上升趋势。
在过去,绝大多数人类学专业的博士毕业生都期望在学术领域找到专业相关的工作,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与现在不同的是,过去毕业的学生大多能找到教职。
最近的报告发现,66%的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研究生项目时打算将来继续从事学术研究,71%的学生在获得人类学高等学位时计划去谋取大学教职。同时,调查结果表明,许多美国人类学研究生项目本身也将学术研究默认为博士毕业生的最佳(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2008年的报告指出,“大家普遍认为对于人类学博士毕业生来说,教授(尤其是终生制教职)是最好的职业选择”。
这些报告所暗示的美国人类学学术领域的制度性价值偏向,确实在我与受访者的许多谈话中都有所体现。
我的受访者们认为他们上过的研究生项目都将终身制教职过分理想化。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因为向人类学研究生们宣扬任何学术研究以外的其他工作选择,都可能会威胁到培养和宣传这种价值观和理想的教授们自己的人生选择和追求。
但是,当我们研读美国人类学博士的就业统计数字后,会发现许多毕业生实际上并没有走上所谓的主流之路。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初,近四分之三的人类学博士毕业生(74%)在学术界找到了工作,但到了1990年,这一比例急剧下降到了只有38%。
此外,即使在找到学术性工作的人类学博士毕业生中,大多数人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中并没有进入终身教职轨道。1995-96 年的人类学博士毕业生中,只有16%的人在毕业时进入了终身教职轨道。在博士毕业六到十年后,也只在19%的人类学家获得了终身教职(其他社会科学专业获得终身教职的比例约为30%到35%)。
那么,这些美国人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为什么会与他们成为学者的梦想背道而驰呢?有一份报告里提到,一位在获得博士学位后职业规划发生变化的博士毕业生解释说,“他们在寻求教职位置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甚至对学术研究产生了幻灭”。转行的人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们列举了 “大学教职需求少”、“学术能力不够 ”和 “对学术研究失去兴趣”等,作为他们最终在学术界之外就业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的喜好和选择并不能充分说明美国人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相反,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注意到这些“选择”所处的更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结构性背景后,我们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许多博士毕业生在是否获得理想化的终身教职上并没有主动选择权。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西北海岸展厅。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西北海岸展厅。

从根本上说,美国学术就业市场的现实情况是,没有足够的工作机会来满足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据一份相关报告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美国人类学博士就业的一个关键时刻,当时针对人类学博士的非学术领域的工作机会超过了学术研究工作机会。在1994年,全美国仅有215个学术研究相关的工作机会,“这是当年应届博士毕业生人数的一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学术性工作机会与博士生毕业生在数量上的结构性差距一直存在。尽管大多数人类学博士在进入研究生项目时都有过学术梦想,但学术界供过于求的事实残酷地反映在了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博士生数量上。
同时,正如前面的分析所反映的那样,非学术领域就业市场的需求显然填补了因人类学专业学术性岗位需求少而导致的空缺。当然,美国仍然有很多博士毕业生得以继续从事学术工作;然而,每届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博士毕业生在企业找到了工作。对于这些在企业就业的人类学家来说,在个人选择以及社会结构性的、在市场驱动下的现实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他们最终还是找到并走上了自己的职业轨迹。
美国人类学学会要求受访者在研究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评价他们的研究生课程和传统的人类学教育。
美国人类学研究生项目的课程设计对学生们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有多大的帮助呢?根据美国人类学学会的数据显示,效果不尽如人意。
自1972年进行的第一次调查以来,人类学专业毕业生对他们的学院在提供就业协助服务方面的评价一直都是“差”。在1985-86年的毕业生中,近四分之三(71%)的人将他们在研究生阶段得到的求职帮助评为 “一般”或“差”。值得注意的是,整整25年后,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对学院提供的非学术领域求职准备的评价并没有改善。74%的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审查委员会的教授们在求职过程中提供的支持的评价是 “差”。此外,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协助支持的评价一直不如在学术领域就业的同门。
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一种潜在的制度性偏见——人类学博士生应该追求以终身教职为主的学术生涯。这样的偏见加强了一种霸权式的和理想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基于深受社会结构性问题影响的市场现状,大多数毕业生都不可能实现这种模式的培养期待。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在非学术领域就业的人类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他们参加的学术项目并未能很好地帮助他们在毕业后顺利进入职业角色,更别说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不错的成绩。
鉴于很多人类学博士毕业生对学院提供的就业协助与支持服务的评价很差,许多报告为学术机构提出了应该修改人类学研究生课程的建议。令人震惊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建议基本上就没有发生改变:人类学研究生项目应该 “为研究生提供职业发展相关的培训,以及求职信息等求职支持”。撰写1987年报告的研究者们引用了该协会的“职业责任原则”,主张进行制度性的改革,“人类学家应就现实存在的职业机会向学生提供咨询,并积极协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找到自己的职业道路”。
尽管年复一年,美国人类学学会都会建议人类学研究生项目向学生提供更好的求职帮助,但2008年的报告还是再次恳请人类学院系在专业知识准备、指导和支持方面进行制度性改革。受访者们建议项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研究生院向工作岗位过渡。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包括提供关于工作岗位的有效信息,通过提供论文写作的培训去帮助学生发表文章,提供包括“推销自己”的技能在内的一般的 “职业准备”培训,提供应用型职业相关的实习机会,以及认识到对于大多数人类学博士来说非学术领域的劳动力市场也非常重要。
这些建议表明,很多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导师和同行仍然不认可人类学博士毕业后去非学术领域工作,更不用说“商业人类学家"的价值和重要性了。鉴于我们对人类学学术市场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现实的了解,这一点尤其令人震惊,它本身也是有问题的。
与此相关的是,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和分析,我发现很多博士项目和论文指导教授并没有帮助学生 “掌握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能顺利地在实际的劳动力市场上从人类学博士向专业人员过渡"。具体而言,研究者们发现传统的人类学博士项目忽视了教授学生 “成功地与他人合作以及向学科内的同事、资助机构和学科外的人描述和交流他们的研究所需的技能”。这些研究中所提到的人们在跨职能、多学科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所面临的挑战,在我的后续研究中也能得到验证。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拉萨布制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致富故事
下一篇:故宫博物院位列海外综合影响力前十博物馆榜首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