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发时代先声 抒人民心声(庆祝新中国成立70年·文学聚焦)

2019-07-10 09:52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朝全

 

 

 

 

 

 

 

 

  ●《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新中国17年报告文学的优秀代表。

  ●1978年1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大幕。

  ●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昂然崛起,蔚为大观,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报告文学的文体自足性、自立性由此确立。造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

  ●1992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场变革直接反映到报告文学的创作上来,也影响到文学整体的发展走向。

     

  确名与兴盛

  报告文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文体。新中国70年的报告文学,从大的段落上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而改革开放前30年的报告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17年。在这期间出现了描写和反映新中国成立大典的林韦《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司马文森《新中国的十月》、华山的《英雄的十月》等作品。也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作品,如巴金的《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还有反映大陆对台湾当局军事行动的刘白羽的《万炮震金门》等。《谁是最可爱的人》描写在抗美援朝中涌现的志愿军英雄形象,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作家发自肺腑的感慨与抒情等引起了读者深切的共鸣,它因此成为新中国17年报告文学的优秀代表。

  新中国17年报告文学另外一大创作题材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和人民新生活、社会面貌的新变化、涌现的社会新人形象,包括李若冰的《柴达木手记》,王石、房树民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魏钢焰的《红桃是怎么开的?》,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西虹的《南京路上好八连》,黄宗英的《小丫扛大旗》等。

  50年代中期,受苏联“干预生活”特写的创作思潮影响,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的批评性纪实作品,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奠定了八九十年代以后风起云涌的社会问题报告的基石。

  文学是时代的先行者,这个特征在新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1978年1月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发表,揭开了新时期报告文学的大幕。徐迟的创作融盎然的诗意与深刻的思考于一体,站在时代的前列,呼吁科学的春天,呼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新的时代到来。《哥德巴赫猜想》因此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一只报春燕。

  与新时期文坛的文学浪潮同向而行,报告文学也涌现出一批刻画时代先锋、反映时代先声的优秀作品,譬如柯岩塑造有胆有识的《船长》、理由描写中国击剑运动员栾菊杰故事的《扬眉剑出鞘》,鲁光深情赞美女排精神的《中国姑娘》,陈祖芬刻画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形象的《祖国高于一切》等。

  进入80年代,报告文学昂然崛起,蔚为大观,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报告文学的文体自足性、自立性由此确立。一大批优秀的新闻记者,诗人,散文和小说作家纷纷转向报告文学创作,由此造就了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高潮。

  在此阶段,报告文学最受社会关注的题材主要是聚焦社会热点、焦点、症结点的问题报告。出现了乔迈的《三门李轶闻》,涵逸聚焦独生子女问题的《中国的“小皇帝”》,胡平、张胜友反映出国潮纪实的《世界大串连》,徐刚表现告别伐木时代、拒绝乱砍滥伐森林主题的《伐木者,醒来!》。还有体育报告如赵瑜的《兵败汉城》《强国梦》,贾鲁生的亲历记《丐帮漂流记》,陈桂棣反映生态危机的《淮河的警告》等。这些作品都带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注重百姓关切的社会热门话题,题材新颖生动。每部作品发表之后几乎都产生了轰动性的社会效果。

  改革报告和反映时代主旋律的作品亦相当壮观。包括张锲反映河南大地上的改革热潮的《热流》,袁厚春描写军队改革的《百万大裁军》,程树榛的《励精图治》,李延国的《中国农民大趋势》,麦天枢的《西部在移民》,卢跃刚的《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王宏甲的《无极之路》,杨守松的《昆山之路》等。这些作品关注中国正在发生着的剧烈的变化,特别是人民生活工作状态和发展趋势的变化,表现变革图存求发展的鲜明主题。

  转折与新机

  1992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由此揭开了由市场主导的最重大的一场经济社会的变革。这场变革直接反映到报告文学的创作上来,也影响到文学整体的发展走向。

  1992年至今的报告文学创作如果从题材上观察,大致可分为时代主旋律、社会问题报告、历史纪实、人物传记等四大类型。

  在反映时代主旋律报告文学方面,有一部分作品是描写与时代发展主题相关的时政报告,譬如90年代发表的邢军纪、曹岩《商战在郑州》,黄传会的《希望工程纪实》,直到21世纪初何建明的《国家行动》《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那山那水》《浦东史诗》,王宏甲的《智慧风暴》《中国新教育风暴》一直到《塘约道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吕雷、赵洪描写广东改革开放成就的《国运——南方记事》,蒋巍讲述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的《闪着泪光的事业》,肖亦农反映沙漠治理成就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纪红建描写脱贫攻坚总决战的《乡村国是》。

  还有一大部分是关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重大工程的文学报告。譬如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包括《走出地球村》《飞向太空港》《千古一梦》《发射将军》等以及《中国863》,徐剑描写青藏铁路的《东方哈达》,讲述火箭军前世今生的《大国重器》,梅洁记录南水北调的《大江北去》。许晨的《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和陈新的《探海蛟龙》都是关于蛟龙号探海的生动纪实。反映港珠澳大桥建设情况的则有长江的《天开海岳》,曾平标的《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这些时政报告都紧扣社会变革的主旋律,具有突出的史志特征。

  在社会问题报告方面,报告文学作家更多地关注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生态环保、反腐败、道德建设、农民工、留守群体等社会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重点问题,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和百姓期待。如何建明反映乱采滥挖国家矿产资源的《共和国告急》,反映贫困大学生生存窘境的《落泪是金》,描写“黑色七月”的《中国高考报告》,反映天津大爆炸事件的《爆炸现场》。杨黎光的《没有家园的灵魂》聚焦贪污腐败现象,探析腐败的危害和根源,《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探究瘟疫同人类如影随形的关系。赵瑜揭秘式的《马家军调查》,一合揭示腐败、反思腐败人物两面性的《红与黑》,梅洁反映西部女性生存状况的《西部的倾诉》,广州第一人民医院护士长张积慧所写的《护士长日记——写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等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曲兰较早关注老年人生存状态,写出了《老年悲歌》,后来还出现了一些关注留守空巢老人的作品,如彭晓玲的《空巢》、弋舟的《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等。在反映医疗腐败方面,朱晓军的《天使在作战》《一家疯狂医院的最后疯狂》等作品相当深刻。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则是对汶川大地震的一次深入反思,揭示出世道人心和精神道德重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同样旨在针砭社会人心的作品还包括赵德发的《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白描的《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黄传会的《我的课桌在哪里?》反映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困境,《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描写新一代进城农民工新的生机和发展走向。阮梅的《世纪之痛》、方格子的《留守女人》关注留守孩子、留守妇女的生存状态。杨晓升的《只有1个孩子》较早对独生子女国策提出殷切反思。

  历史纪实方面,如金辉的《恸问苍冥》,郭晓晔的《东方大审判》,张建伟的《温故戊戌年》是对抗日战争、战后审判、戊戌政变等历史事件的重述。王树增的“战争三部曲”《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聚焦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战争事件,运用丰富翔实的国家档案资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力图揭示历史的真相。赵瑜《寻找巴金的黛莉》通过7封旧书信挖掘巴金和一个少女之间的友情和交往,刻画了一位普通少女的成长历程。邓贤的《中国知青梦》对知青一代的历史进行梳理和记录。何建明的《忠诚与背叛》则对红岩故事作了重新书写,揭示出信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运用了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的历史文献,力图还原大屠杀的真正面目。余艳的《板仓绝唱》通过杨开慧遗留下来的书信还原她对毛泽东的爱情,动人心弦。

  人物传记方面,有些是对于时代精英、英雄楷模的刻画和塑造。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山神》,李春雷的《木棉花开》《朋友》。张雅文的自叙传《生命的呐喊》给人以励志和鼓舞。党益民的《守望天山》讲述数十年守护战友墓地感动中国人物陈俊贵的故事。李青松的《一种精神》描写一个“倾家荡产”种树不已的企业家,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刻画“杂交水稻之父”的鲜明形象。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勾勒了一群试飞员的英勇形象。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描写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报告文学,譬如黄传会追述罗阳生平事迹的《国家的儿子》,李春雷描写新时代的雷锋郭明义的《幸福是什么》,李朝全讲述盲人穆孟杰创办特教学校的《梦想照亮生活》等。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豫剧名家携稀有剧在京演出:万人同屏同唱《大登殿》
下一篇:在莫角书院 对话5000年良渚文明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